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主任 张声生
【本期嘉宾视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疾病诊疗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也就是现在的消化中心,是伴随着北京中医医院于1956年建院而成立的院内重点及优势科室。1999年,我们率先将病房与门诊整合,正式成立消化科。在此之前,科室以“学组”形式存在,由著名的赵荣莱教授担任学组组长。自1999年成立完整的消化科起,我就开始担任科室主任。2001年,我们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当时全国仅有30家单位获此殊荣。在此基础上,2003年,我们在院内率先建立“消化中心”,该中心于2007年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成为局级消化中心。
2006年,在各位老前辈的支持下,我担任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2008年,消化科进一步成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2011年,我们又获批成为国家卫健委脾胃病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科室被确立为国家华北区域脾胃病诊疗中心(中医)。至2024年,我们再次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重点专科,并成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领超类”脾胃病重点专科。至今,消化中心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我们团队历史积淀深厚,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早期的李乾构老师、危北海老师等前辈,均为消化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至今,科室年门诊量已达27万余人次,在北京同类医院中遥遥领先,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在我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委期间,曾组织80余位全国一线著名脾胃病专家,共同主编了《中华脾胃病学》一书,获得了邓铁涛老师亲笔题写书名,张伯礼院士、路志正国医大师、周仲瑛国医大师等为之作序,体现了老一辈专家对我们的支持和肯定。这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脾胃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了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各种认识,并融入了当代中医临床经验与老中医学术思想,同时涵盖了现代技术在脾胃病临床应用的核心进展。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平台,至今仍被视为不可替代的工具书。
我们消化中心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科室。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保持优势,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临床服务能力与质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与发展中医理论。我们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强调传承的是学术思想,而非简单的方药经验。前期,我们提出了基于“寒热虚实”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体系构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提出了“二步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学术思想;以及提出“脾胃病十纲辨证”,从疾病性质、脾胃功能、病位三个维度实现精准辨证,并据此建立了脾胃病精准治疗新“八法”,这些理论创新为临床疗效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深耕临床,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发挥作用,尤其针对常见病与重大疑难病,不断规范诊疗流程,提升疗效与服务品质。
第三,强化科研创新。着力将中医治疗机制“说清楚、讲明白”,实现与国际接轨。
第四,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与专科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团队。
第五,着眼国际前沿,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制定符合中国实际、能切实提高临床疗效的国际标准,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现阶段,我们多在西医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优势。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形成融汇中西的创新理论体系,虽然前路漫长,但将现代技术如内镜等为我所用,本身就是中医“望诊”的延伸。真正实现中西医的融合,必将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推动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出品单位
光明网卫生频道
联合出品
医左医右
主创团队
出品人:李丹
联合出品人:周磊
制片人:李丹 何雨霏
监制:何佳云 任波
编导:李丹 牟舒琳
剪辑:牟舒琳 陈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