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 李彬
【本期嘉宾视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
针灸科是与我们医院共同成长起来的,自1956年建科以来,最初并没有病房,后来从一个病房发展到两个,如今已拥有三个病房。门诊量也在逐年攀升,目前科室有医生约40名,加上护士团队,共103人。年门诊量最高时超过17万人次,病房年收治患者约3000至3500人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我们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教学上,科室团队中的年轻成员曾荣获国家级奖项;科研方面,科内有18位同事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目前,我们拥有17位硕士生导师和5位博士生导师。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去年,我们成功申报了“数字针灸重点实验室”平台。在传统针灸科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室也在不断适应变革与提升。
至今,科室已传承至第五代学科带头人。第一代是金针王乐亭,他以6寸金针治疗淋巴结核而闻名,以其独特的针具和针灸处方著称。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是国医大师贺普仁,他提出了“针灸三通法”,对当时的针具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其功能与特点加以分类,同时将火针疗法发扬光大,影响延续至今。第三代学科带头人是周德安老师,他提出了“针灸六治”,包括治神、治痛、治聋、治风、治动、治痰,基本涵盖了针灸临床中的大部分优势病种,并将前两代学科带头人的特色技法与适宜病种有效结合。第四代学科带头人是王麟鹏主任,他在疼痛治疗,特别是针刺治疗偏头痛领域建树颇丰,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作为第五代学科带头人,我致力于将前几代学科带头人的特色和强项进行整合,在“六治”框架下进一步运用、总结与发扬。例如在“治痛”方面,除传统的颈肩腰腿痛外,我们在无先兆偏头痛、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原发性头痛及紧张性头痛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并开展了临床应用。
“治神”方面,我们将针灸应用于轻中度抑郁和焦虑的治疗,效果显著。“治痰”方面,我将其总结应用于肥胖治疗,有专门团队负责相关研究。“治动”方面,针对帕金森病等以异常运动或僵硬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我们融合了前人的特色疗法与针灸处方,应用于该领域。“治聋”方面,我们有团队专注于神经性耳聋的研究。“治风”方面,在临床中运用周老的益气活血的方剂及其总结的针灸处方,广泛应用于中风各期,包括急性期的开窍醒神针法,恢复期的功能障碍改善等,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针药结合治疗方案。我们这一代,汲取了前人的精华,在临床、科研和教学方面都进行了传承与发展。
作为北京针灸学会的会长单位、中国针灸学会的副会长单位,我们肩负着更多使命与担当,做了大量创新与尝试。在传统疾病治疗基础上,我们拓展了优势病种范围。例如,针灸治疗帕金森病虽较少被提及,但我们在其非运动症状方面具有优势。又如三叉神经痛,这类疼痛疾病治疗难度大,西医疗效常不理想,我们也有团队专注于此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此外,我们还拓展了火针在慢性湿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颅脑术后功能障碍等疾病中的应用。
“畅达阳明”是基于针灸经络辨证提出的,阳明经多气多血,循行于腹部,而腹型肥胖危害更大,因此以阳明经为主进行减肥,成为我们专业的特色之一。减重作为慢性且难以管理的疾病,易反弹是主要难题。中医同样面临这一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通过传统辨证论治和个性化治疗,改善患者体质,降低反弹风险;二是探索主动健康管理方式,如利用可穿戴设备辅助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的监测与管理,实现诊疗智能化;三是在科研方面,推进电子病历系统研发、患者信息采集、舌面诊等中医特色指标的数字化与客观化。
未来,我们不能丢掉中医的“魂”——即中医整体诊疗思维,但在技术手段、针具改进及患者管理方式上,可以不断优化。例如传统火针的烧针温度和深度难以控制,操作要求高,存在气胸或内脏损伤风险。如能实现温度与深度的可控,将大幅提高安全性,也更利于科研规范与技术普及。我们还可探索居家式慢病管理延伸模式,研发中医可及化产品,让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辅以远程指导。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认为应注重全球视野的培养。针灸作为中国的名片,受到许多国家和中医爱好者的关注。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多语种培训课程,将其传播至世界各地,让更多中医实践者与普通民众了解、使用并推广中医,从而进一步提升针灸的国际认可度。
出品单位
光明网卫生频道
联合出品
医左医右
主创团队
出品人:李丹
联合出品人:周磊
制片人:李丹 何雨霏
监制:任波
编辑:李丹 牟舒琳
剪辑:何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