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外科诊疗中心主任 杨国旺
【本期嘉宾视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诊疗中心】
北京中医医院外科诊疗中心于2024年年底正式成立,是我院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战略部署的关键一环。我们通过重新规划科室布局、整合资源,成立了十大诊疗中心,外科诊疗中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心总体框架下,我们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以及优势互补,并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才建设。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以患者需求和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新型多学科综合服务模式。外科诊疗中心的建设思路正从以往的“技术制胜”向“系统制胜”管理思路转变,旨在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以肿瘤外科为例,其在肿瘤综合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在中心的建设框架下,我们在原有技术优势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北京中医医院在中医外科领域的特长,运用中医手段帮助肿瘤术后患者加速康复、减少并发症。此外,中医外治技术在患者创面修复方面也能发挥很好作用。因此,中医与西医的有效协同,是我们建立外科诊疗中心融合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着力推动下属六个专科形成各自的优势病种,并进行亚专科分化。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融入中医特色与优势,尝试打造中西医协同、优势互补的诊疗模式。
微创手术是现代外科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理念是,在完成标准手术治疗的同时,将患者创伤降至最低。为此,我们不仅追求手术的“更小、更精”,还积极将中医手段融入围手术期管理。例如,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我们运用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等中医外治法与非药物疗法;针对特定并发症,我们则有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形成的有效协定处方。这些方法能切实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现代医学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已发展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亚专科。我们正积极探索将中医手段与ERAS理念有效协同,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日、节约医疗资源。比如,曾有一位胃癌术后患者,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疑似肠梗阻,但胃肠造影确诊为“胃瘫”,即胃与小肠失去正常蠕动功能,导致胃液和肠液在体内大量的储留,严重阻碍了其术后康复。现代医学采用胃肠动力药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不理想。
我们随即启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药并用”规范进行治疗,这也是我们在北京市科委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治疗方法。针灸选用我院特色“老十针”,健脾和胃。鉴于患者当时无法饮水,就没有给他口服汤药,而是将具有行气通腑导滞功效的药物贴敷于患者肚脐、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效果显著,两三天后症状明显缓解,此时再加入内服中药,进一步巩固疗效。这个案例是中西医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始终聚焦于临床需求和诊疗中遇到的难点、痛点,综合运用现代医学与中医手段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心内部的协同模式便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外科在医院临床科室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甚至是许多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医院高度重视外科诊疗中心的建设。我们对中心的定位是“双轮驱动”:现代外科诊疗技术必须在区域或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确保基本外科手术能力及最新技术均能在我院开展。另一方面,将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作为核心优势,全程、深入地融入患者的整体治疗。中医与西医的“双轮驱动”,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未来,我们将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提升管理规范,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分析中心的运营数据与管理数据,进行反馈与改进。加强人才与团队建设,按照“领军人才、后备领军人才、专科与学科骨干”进行分级培养,通过院内培训、科室轮转、外出进修、专项技术学习等方式,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坚守中医阵地,在充分掌握和开展现代医学技术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使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类课题,对我们的诊疗方法与技术进行持续验证与优化,从而不断提升诊疗水平。
出品单位
光明网卫生频道
联合出品
医左医右
主创团队
出品人:李丹
联合出品人:周磊
制片人:李丹 何雨霏
监制:任波
编辑:李丹 牟舒琳
剪辑:何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