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肾病及风湿免疫疾病诊疗中心主任 刘宝利
【本期嘉宾视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及风湿免疫疾病诊疗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肾病科与风湿科,在中医行业属成立较早的专科。肾病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科之初,姚正平、王孟庸、张炳厚等多位知名老中医药专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提出了“补肾八法”等特色临床诊疗思路,留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多年来,肾病科逐步形成了以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IgA肾病、慢性肾衰竭等为代表的中医优势病种,并开设了相应的中医专病门诊。科室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诊疗,设立了血液透析室、腹膜透析室及中医综合治疗室等功能单元,具备较强的危重症肾脏病中西医协同诊疗能力。目前,肾病科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及北京中医医院优势学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
风湿科同样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北京市首批在中医医院设立的风湿病专科。科室先后拥有王为兰、王大经、周乃玉等享誉京城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其中,王为兰先生于1999年出版的《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专著,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周乃玉先生则创办了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目前,风湿科已形成以类风湿关节炎、高尿酸血症为代表的优势病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斯蒂尔病等提出了特色治疗方案,并广泛开展中药泡洗、水罐等多种中西医综合治疗手段,现为北京市重点专科。
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诊疗水平,医院于去年7月整合成立了肾病及风湿免疫疾病诊疗中心。肾病与风湿病在发病机制与临床范围上本就存在诸多重叠,中心的成立旨在促进两个优势学科的互补与协作,通过联合诊疗,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率日益攀升,已成为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之一,而现有治疗方案的临床缓解率与治疗安全性仍有提升空间。
十余年来,我们团队持续探索单纯中药治疗膜性肾病的路径,累计诊疗患者超千例,并凝练出核心处方“麻附益肾方”,有望部分替代免疫抑制剂。2023年底,我们成功中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膜性肾病中医诊疗规律的系统化研究”,这是目前国家层面支持的体量最大的中医膜性肾病研究项目。
依托该项目,我们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广东、陕西、浙江、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多家综合医院及中医院肾病科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近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领导下,我们正式启动了“膜性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研联体”的建设工作。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水平的专家协作与资源共享的临床研究联合体,整合多中心资源,创新诊疗与预后分析方案,切实提高膜性肾病的临床缓解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切实解决广大患者的临床需求。同时,促进临床与科研协同进步,培养青年人才,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研联体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打造专病专台的建设范例。
为实现目标,我们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深入沟通并凝聚临床研究问题,探索有效解决路径;开展多中心、大样本、有组织的临床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循证研究;修订膜性肾病诊疗指南,合作发布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各参与中心的专学科建设。
在膜性肾病的具体治疗上,我们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临床中不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膜性肾病虽是现代医学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水肿病”高度契合。张仲景提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等经典论述中汲取精华,确立“温阳化积 解表散寒”的核心治法,将麻黄附子汤结合肾着汤等合方,组成麻附益肾方,取得了多个临床证据。
在2024年的一项重点研发中,我们纳入的198例膜性肾病患者中,84.4%为中高风险人群。结果显示,中药治疗24个月的总缓解率为58.6%,36个月时提升至70%。仅12名参与者观察到皮疹、一过性血肌酐升高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总体来看,中药治疗的远期缓解率优于免疫抑制剂,且安全性更高,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的严重感染等问题,患者肾功能长期稳定,肾脏生存期得以延长。
在诊断与临床规律探索上,我们积极应用现代医学与前沿实验室方法。北京中医医院是目前北京市首家能够独立完成肾脏病理报告的中医单位,这确保了采用中药治疗的每一位膜性肾病患者的诊断都明确无误。另一方面,我们正积极探索能够预测中药疗效的指标,以期对复发、肾功能进展等高风险事件实现早期预警和干预。团队前期已开展对特定细胞因子、抗体亚型等实验室指标的预后作用分析工作,目前仍在探索更多潜在预测因子,目标是搭建一套临床可用的疗效预测与风险预警工具。
面向未来,中心将聚焦于四大方向:
1.提升优势专科诊疗能力与影响力,系统梳理临床确有疗效、以中医治疗为主的优势病种,形成诊疗梯队,构建“核心病种-特色疗法-疗法评价”三位一体的诊疗体系,力争三年内建成该专病的全国性诊疗中心。
2.培育百姓认可的中医产品,针对有效处方开发院内制剂,推动现有制剂优化并扩展应用范围;探索研发简便易用的中医辅助治疗设备,推动中医服务走进家庭,提升中医文化认同。
3.开展有计划的临床研究并促进转化。作为三甲中医院的临床医生,不仅要看好个体患者,更应思考如何看好整个患者群体。这要求我们勤于梳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数据,针对关键问题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为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提供有效方案。
4.在机制研究中促进跨专业对话。肾病与风湿病虽属不同专科,但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认识上高度相关。从中医药理论看,自身免疫性肾脏病属“脏腑风湿”,类风湿等则属“四肢关节风湿”,同属广义风湿病范畴。
未来,我们将依托诊疗中心实验室,开展定期学术讨论,凝练科学问题,形成项目构思和设计。所取得的成果,将对推广中医药治疗肾病与自身免疫病起到关键作用,并显著提升中心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
出品单位
光明网卫生频道
联合出品
医左医右
主创团队
出品人:李丹
联合出品人:周磊
制片人:李丹 何雨霏
监制:任波
编辑:李丹 牟舒琳
剪辑:何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