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急诊危重症诊疗中心主任 郭伟
【本期嘉宾视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危重症诊疗中心】
北京中医院的急诊科,是北京中医系统中成立最早的,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王家骥、王惠英等老一辈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室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科室进一步细化,独立设置了重症监护室(ICU),使诊疗更专业,患者预后更好。2016年,急诊科的建设再上新台阶。从设备上,我们持续引进了西医院急诊科必备的呼吸机、床边血滤机、监护仪等设备,救治能力与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中医院,我们同样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通过针灸、中药等技术的应用,我们为每位急诊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治疗,使众多患者获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疼痛管理:面对咽痛、胸痛、腹痛、创伤痛等急诊常见症状,我们首先应用的往往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这种方法起效快、效果突出,能避免或减少吗啡、杜冷丁等药物的使用及其毒副作用,让患者直接受益。我们关于针灸治疗肾结石所致肾绞痛的研究,还发表在了《JAMA》子刊这类国际顶刊杂志上,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2020年,我们建成了北京市中医系统的首个发热门诊。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患者的重症发生率,加快了康复进程,充分展现了中医药的价值。2024年,我们再次对学科进行整合,将急诊、重症与感染科重组为一个中心。这种模式让年轻医生不定科,需要在发热门诊、急诊和ICU轮转,从而保障了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均质化提升,使医生的传染病防治与重症救治能力整体得到全面加强。
科室的传承至关重要。王家骥、王惠英、刘清泉院长、姚卫海教授等,都是业界知名中医急危重症救治专家,他们拥有深厚的中医根基,并通过带徒、教学,将学术思想与经验方药传承下来,这些都是我们急诊人的瑰宝。中医药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是其鲜明特色。我们不能简单“抄方”应用,而要将这些学术瑰宝深度挖掘,结合每位患者具体的病生理变化(中医称为“阴阳失衡”),根据其脉象、舌象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使其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科研方面,除了临床轮转,中心还设有“急危重症实验室”,由主任和学术团队专职指导临床科研,帮助年轻医生凝练科研问题、撰写标书,并参与国家重大研发专项。在技术上,我们的西医技术不逊于西医院,例如ECMO技术在救治急危重症中发挥着强大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中医适宜技术,如减少西药应用,多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运用针灸、艾灸、中药灌肠等方法能快速解决问题。
未来,我们将不断挖掘、总结这些技术并进行推广。待时机成熟,我们会将其中门槛低、适于推广的中医技术推荐给西医院使用。
今年5月8日,我们牵头成立了“中医系统的急危重症专科联盟”,我院为联盟主委单位。现在我们正带领联盟成员共同梳理中医适宜技术,并着手制定相关的共识与指南。我们旨在用西医的思想结合中医的技术,搭建沟通的桥梁。联盟内部也在积极开展多中心研究,并与CDC合作,未来将积累大量数据,发表高质量论文,让世界看到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领域也能产出被国际认可的重大成果。这一切都需要点滴积累,我们不忘初心,拭目以待。
出品单位
光明网卫生频道
联合出品
医左医右
主创团队
出品人:李丹
联合出品人:周磊
制片人:李丹 何雨霏
监制:任波
编辑:李丹 牟舒琳
剪辑:何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