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栏目语】
聚焦医院管理科学建设,呈现公立医院发展新风貌。由光明网卫生频道策划出品,医左医右联合出品现代医院发展深度对话节目《院见》。以“1+N”视角,用镜头记录现代医院管理建设与发展的真知灼见。
以当今医疗院见,展望未来发展远见。从推动医院管理现代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等角度,读懂·读精·读深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呈现我国公立医院发展新风貌。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刘清泉
【嘉宾视点】
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
我们近十几年来一直实行“五明战略”,这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战略。所谓“五明”,是指医院要有“明科”,也就是优势专科;明科之中要有一批“明医”;这些明医要擅长治疗具有显著优势的“明病”(优势病种);并围绕这些优势病种,发展出“明药”和“明术”。通过专科建设,最终推动医院整体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优势专科联盟建设文件的指导下,我们开始组建优势专科团队。以我院的针灸科、肿瘤科、消化科、急诊危重症科等专科为核心,联合二级、三级医院,特别是县级医院,构建一个协作体系。我们尤其关注县一级中医院,因为它们是当前中医专科建设相对薄弱的环节。作为国家级中医医院,我们有责任带动整个体系水平的提升。
我们通过专科联盟的形式,构建从高级别医院到基层医院的体系,旨在促进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在首批启动中,我们联合了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近200家医院,其中三级、二级、县级医院都有,县一级中医院占比近半。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联盟医院的积极性,也督促我们必须把联盟工作做实做好。
我们将充分利用医院的“宽街云平台”、互联网医院以及多科会诊中心等平台资源,计划在每个专科联盟内部,每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疑难病例讨论、危重病救治经验分享以及青年医师培训。通过这样一轮轮的培训,促使水平高的医院更好,水平相对弱的医院快速成长。
北京中医院拥有深厚的专科底蕴和特色,我们希望将好的经验、技术让大家学得到、用得上,最终提升我国中医的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这是根本目标。
关于内蒙古国家区域医学中心
我们将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设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包括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等地,乃至毗邻的陕西、宁夏部分地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二是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中,来自该区域的占比较高。此外,巴彦淖尔地处“一带一路”节点,有望借此打造面向中亚五国的国际中医诊疗中心。
在具体建设上,我们派驻了常驻专家,并安排专家定期前往会诊。目标是快速提升该中心的综合实力:一方面快速丰富其专科学科,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其中医优势和特色。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该中心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例如,在心血管科,不仅完善了西医综合救治(如介入技术),在危重症救治方面也填补了当地多项空白。急诊重症科自搬入新院区后发展迅速,几乎每周都能成功救治复杂疑难重症患者,外科、内科水平也显著提升。
在中医特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成功将北京中医院的院内制剂引入该中心使用;二是已开始基于当地气候干燥、风沙大等特点,研发适合内蒙古地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新药。预计未来三到五年,该中心将真正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解决当地百姓疑难复杂疾病的重要力量,并通过“一带一路”特别是面向中亚五国,探索中医国际化医疗的新路径。这也是我院将内蒙古区域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原因。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我院近十几年来实施了“四类人才”管理计划,覆盖老专家、中年专家、青年专家以及“青苗计划”人才,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队,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能力。
在老专家层面,我院涌现了三位国医大师、五位全国名中医,这在全国中医院系统中表现突出。中青年专家在国家及北京市人才梯队中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科研与医疗能力的提升上,尤其是科研能力:去年我院获得的国家级纵向科研课题经费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而科技的进步又是临床业务提升的基础。2024年,在目前的院区完成了230多万的门诊量,出院病人数也创历史新高,其他医疗指标也表现良好。
目前国家在中医人才领域,领军人才数量仍不足,而能扎实提供确切有效中医医疗服务的基础性人才更是紧缺。因此,我院持续狠抓人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
从国家层面,我们仍然建议要做好“顶天立地”的人才规划与培养。这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一是需要顶尖的师资;二是中医教材需要更好地遵循中医自身规律进行分化与设计。在近70年的中医教育探索中,我们是否沿袭西医的分科模式,还是构建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体系,这是中医人必须深思的重大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优秀、更符合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人才。
院内制剂是中医院的特色与根基
院内制剂是中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代表着一个医院的行业水平和学术传承深度。我院目前拥有190多种院内制剂。
在院内制剂的运用和研发上,我们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原有制剂进行质量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向新药转化;二是紧跟时下疾病谱的变化,研发针对新发、高发疾病的新制剂,例如针对肿瘤、失眠(现代常见病)以及外感发热类传染病等,部分药物已成功转化并应用。
我们也有院内制剂成功转化为家喻户晓的中成药案例,如治疗北方地区外感的常用药,源于呼吸科林杰豪主任当年提供的处方和制剂,以及针对更年期综合征的妇科用药,源于刘琨主任研发的制剂转化。
在新的法规环境下,院内制剂的转化路径仍在不断探索中。但无论如何,用好院内制剂,为老百姓提供有效服务,始终是中医院的根本任务。
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的价值与探索
公众对中医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偏差。首先,中医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医学学科。其学术特点之一,本就是擅长治疗急症和危重症。但近百年来,中医在这方面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给人“中医不治急症”的误解。实际上,历代中医文献充分证明,中医是救命之术,拥有丰富的急救理论与技术。
近几十年来,我和团队致力于两方面工作:一是系统梳理和研究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急诊、重症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向业界公布;二是努力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学科注入新活力,提升其急诊救治能力。
我们聚焦两类核心疾病:一是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各种肺炎等发病率高、备受关注的疾病。通过深入研究并应用中医温病、伤寒等理论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这有力证明了中医在急重症治疗中的价值。二是复杂危重疾病,如ICU常见的脓毒症。我们探索将现代科技的“救命之术”与中医的“治病之道”有机融合,显著降低了脓毒症的临床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充分展示了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的优势。
这一探索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医走向世界探索了一条路径。让世界认可中医,急危重症领域是一个突破口,肿瘤、心血管等各专科也都可以发力。就我个人专业而言,我们致力于通过提升这几类疾病的救治能力,同时积极融合现代技术,使中医的贡献更清晰、更重大。
出品单位
光明网卫生频道
联合出品
医左医右
主创团队
出品人:李丹
联合出品人:周磊
制片人:李丹 何雨霏
监制:何佳云 任波
编导:李丹 牟舒琳
剪辑:牟舒琳 陈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