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诗和远方”成为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的追求,银发旅游市场愈发火热。但在现实中,老年人在旅行中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人财两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成为实现旅行梦想的“绊脚石”。老年人旅游怎样才能更安心?法官结合真实案例,手把手教您避开那些旅行中易踩的“坑”!
“坑”一:高龄行程不合理,安全保障跟不上
某市年过七旬的刘大爷参加旅行社“追梦西藏”12天旅游项目,旅途中旅行社临时将休息日调整为参观布达拉宫,刘大爷在参观途中因疑似急性脑血管意外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不幸去世。法院认为旅行社未能合理预见到老年旅游团在高海拔地区易出现高原反应,且未配备与高原地区游览相适应的急救器具及具备急救知识的人员,不能认定其已完全尽到相当安全保障义务。综合事故成因、各方过错程度,法院最终判令旅行社承担20%的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旅行社在履行旅游合同过程中需尽到安全提示和保障义务,如未尽到相关义务,则依据过错原则对损害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组织老年人旅游活动时,旅行社更应谨遵《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等相关要求,充分考虑老年旅客的身体状况、参与能力、活动强度和风险,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和行程,对老年旅客采取更细致谨慎的安全保障措施,完善应急急救举措,尽到最大限度的安全注意提示,以及对游客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和救助义务。
老年人应充分考量自身身体状况,谨慎选择存在危险性的旅游项目,在旅游过程中量力而行。子女也应对老年人给予更多关怀,为老年人安全旅游提供更安全的方案。
“坑”二:“充值返本+赠旅游”,是“馅饼”还是“陷阱”?
某旅行社推出“充值即送境外游”活动:充值5万元,赠送一次国际旅游,合同一年期满后,如未参加旅游项目,旅行社返还充值本金和旅游项目款。张大爷与某旅行社签订了《旅游收款合同》,想着要么免费旅游,要么等合同期满后“坐收”本金和旅游款。结果旅行社资金链断裂,张大爷等一众老年人的充值资金、保证金、押金和旅游项目款均无法收回。法院认定旅行社的经营者犯合同诈骗罪,追缴其诈骗所得,并依法退还被害人。
法官提示,老年人在与旅行社订立合同时,要注意是“正常办卡充值消费”还是“以充值为名的经济犯罪”。张某签订的《旅游收款合同》中约定的内容具有定期返还本金,并给予固定收益的特性,与正常充值办卡消费具有明显区别。合同中承诺返还的收益可观而极具诱惑性,对此老年人要特别警惕,不要贪图利益而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老年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留存好证据。
“坑”三:“低价旅游”还赠礼品,暗藏什么骗局?
陈阿姨通过某旅行社业务员发放的宣传单了解到一个低价旅游项目,旅行社还承诺参加旅游可以得到精美礼品,于是陈阿姨欣然参加。旅行途中,陈阿姨被安排到一处酒店听讲座,讲座内容是某“养生专家”讲授“养生知识”、宣传某款“保健品”,还有“患者”现身说法,证明该“保健品”具有抗癌、抗肿瘤等治病功效。陈阿姨和很多在场的老人纷纷购买。之后陈阿姨联系旅行社时才发现,旅行社已经因虚假宣传“保健品”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最后该旅行社的多位工作人员以诈骗罪被判处不同刑罚。
法官提示,部分不良商家以低价、免费、赠送礼品等噱头,精准狙击老年人群体。老年旅客要特别警惕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低价游”“免费游”,这些旅行社极有可能在旅途中强制安排讲座,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注重养生的心理,精心谋划养生“陷阱”,使用相关诱导话术,骗取老年人钱财。等到老年旅客反应过来时,往往已经人去楼空。除了“保健品”骗局,“投资理财”骗局、“珠宝玉石”骗局等也屡见不鲜。老年人出游要与正规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确认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了解旅游风险事项,到正规商店购买产品,谨慎购买旅途中的大额商品,并注意留存证据。
银发旅游本是丰富老年人退休生活、享受人生的美好旅程,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各方努力: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要提高涉老旅游的风险意识,完善方案、加强安全保障;老年人及其家属要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合理选择旅游项目、旅游组织者,注意证据留存,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唯有各方主体心存“谨慎”、行守“安全”,才能为银发旅程保驾护航。(王海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