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庞聪)初冬的紫禁城,红墙金瓦与匠心之作交相辉映。11月21日,“海派匠心・艺韵共融”上海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作品展在北京故宫文创融合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集中呈现54件涵盖蜡染、竹编、玉雕、皮雕等多个门类的精品力作,既展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更彰显了残疾人群体超越局限的生命力量与艺术才华。中国残联副主席张卫星、中国残联宣文部主任王宏伟,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上海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杜松全等出席活动,上海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汤艳主持活动。
活动现场,张卫星与杜松全共同为“上海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作品故宫展”揭幕,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正式启动。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残疾人艺术家徐翠艳向北京故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赠送了富有海派特色的残疾人文创作品六角眼穿丝编《景上添花》,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在致辞中表示了残疾人文创在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中具有重要作用。王宏伟为来自上海的残疾人艺术家代表颁发入馆展出证书。随后领导嘉宾共同参观展品,感受每件作品背后的匠心与坚守。

残疾人艺术家用匠心编结民俗温度
本次参展作品出自上海残疾人之手,他们中既有听力障碍、肢体残疾的艺术家,也有智力障碍的创作者,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深耕技艺,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敬畏注入作品之中。
上海非遗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非遗助残机构代表杨宁说到: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不只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赋能的工具。对于残疾朋友而言,学习这些非遗技艺的门槛灵活,不受体力、场地的过多限制,指尖的巧思可以化作刺绣的繁花,专注的心意能够雕出皮艺的精品,沉稳的性情足以成就凤冠的璀璨…… 许多残疾朋友在非遗传承中找到了归属感,他们用双手打破身体的局限,用作品证明自我的价值,让非遗成为了实现梦想的阶梯!非遗因助残而更具人情味,助残因非遗而更有生命力。这次文创展,既是中国残联和故宫博物院为我们助残机构、为残疾人艺术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也是充分体现残疾人积极参与、共享我国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次有效尝试。
徐翠艳表示:“竹编技艺不仅实现了我的个人价值,同时又切切实实地改善了我的生活,我想要把这种改变带给更多的人,所以我现在也经常去云南给当地的残疾人学员传授竹编技艺,希望他们在学会之后生活得更加美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项目优秀残疾人学员代表顾勤勤
本次展出的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动写照。从耗时三个月完成的大型蜡染,到直径不足1厘米的绣球耳饰,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见证着“残健共融、力争向上”的精神。

正在现场展示非遗竹编、皮雕的残疾人学员
上海市残联宣文体处处长孙献忠表示,非遗是民族的根与魂,助残是社会的善与暖。本次上海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作品展旨在突破公众对残疾人的传统认知,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文化创造力的认同与尊重。希望通过故宫这一文化殿堂,让上海残疾人文创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同时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也为城市文化多样性增添了独特魅力,助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中旬,让更多观众感受非遗之美、匠心之坚、生命之力。这场跨越六百年故宫文脉与当代残疾人心声的对话,正以文化为桥,传递着平等、包容、奋进的时代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