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晗
在“流量为王”的算法世界里,主流媒体打造的好作品,如何冲破“小院高墙”,在互联网上“破局”“出圈”?主流媒体账号有没有吸粉秘籍,“一年一个千万账号”是异想天开吗?
11月12日下午,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来自中央及地方的媒体创作者、业界大咖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实用路径。
如何“破圈”?
“改变从说话开始”
在“破圈之声”环节,8位“我的代表作”“三好作品”主创代表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8位媒体大咖精彩点评。
在今年九三阅兵的报道中,62英尺伸缩臂围绕年号台与仪仗队创作了49秒长镜头,被网友称赞为国家队水准“价值上亿”的神级运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导演洪玫揭晓了这段神级运镜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可以说,今年九三阅兵通过胜战雄师和大国重器向全球宣示了中国的硬实力,总台则通过精彩转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前段时间,大象新闻用镜头捕捉情感细节,记录驻村书记“蹭饭走访”的视频报道《“蹭饭”驻村书记董桂林:“蹭”面条子瞒不住了!》全网刷屏,全平台阅读量1.25亿。大象新闻副总编辑梁德宝介绍,大象新闻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把“移动优先、互联互通”作为最高行动准则,全面转向互联网主战场。这个过程,就像“转基因”,很痛苦,也很坚决。
“改变从说话开始。”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川源蹲点工作室”负责人杨川源携新媒体专栏《一瞬间》而来,她认为,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下,要将说话的状态、视角、风格在大屏和小屏间来回切换。在此基础上,“架起心桥,传播才能有效”,要积极拓展传播平台,向着“广电+”的更多可能迈进。
一张80年前毛泽东主席与美国青年在延安机场的合影老照片,揭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国际救援往事。湖南日报社推出的《寻找威廉·泰勒》报道引起了广泛共鸣,被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通过官方推特账号向全球推荐。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蒙志军表示,在流量浪潮中,主流媒体要保持内容定力,坚守价值坐标,着力生产更多具有正向能量、信息含量、情感容量、文本质量、传播流量的“大精品”。
怎么“吸粉”?
“信任度才是护城河”
在“这些账号很吸粉”交流分享环节,6位主流媒体账号主理人,围绕改进文风、用户思维、IP打造、创业赋能等话题,分享实战经验和“吸粉”秘籍。
“一年一个千万账号”的成绩如何达成?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内容中心总监林蕾介绍,从去年到今年,北京时间微博、北京时间抖音粉丝量相继突破1000万,这是在多维运营策略上持续深耕的成果。北京时间将原创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每年从创收的利润中拿出1500万元,作为媒体融合创作奖励基金,鼓励大屏的同事向小屏转型。
“粉丝数不是终点,信任度才是护城河。”安徽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总监吴薇在做短视频的五年中,深刻地体会到,与其追着算法跑,不如回到真正擅长的地方,把内容做好。守住专业,守住真实,守住温度,当用户觉得你值得信任,他自然会留下来,自然会转发,自然会“粉上你”。
如何打造爆款?南方都市报社官微运营部总监李湘莹给出的答案是:抓情绪、找差异、造IP。她认为,除了有流量,还要有产品,这样才能形成品牌特色。例如,南都视频号《早安南都》系列,主打精美、轻松展现广东美景;微信号《大湾区·大都绘》系列,趣味表达大湾区重大政策;区域号深圳大件事“圳服了”,尝试城市IP落地运营,和市民、政府产生良性互动等等。
当全网陷入情绪狂欢时,作为党媒旗下的工作室,该何如发声?云南日报社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负责人吴沛钊的回答是:保持冷静,回归故事本身,用深度故事推动读者自然成长。现场,吴沛钊从小切口深耕耘、热议题冷思考、聚微光暖无声三个方面,讲述了云迹青年公众号的创新叙事。
“读者批评我们‘大而空’,团队未回避批评,反而将其写入文章。”重庆日报重庆瞭望编辑部副主编饶思锐分享了重庆瞭望的吸粉“秘籍”:坚持“真诚、真实、真知”,实现“共情、共鸣、共识”。
“因为台海的特殊性和高关注度,坦白说涨粉并不太难。”东南卫视融媒创新工作室主任奉智辉介绍,《海峡新干线》抖音粉丝3700万、视频号粉丝630万,“但涨粉是结果,不是目的。”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涨粉,是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让账号的优质内容和粉丝能够同频共振,彼此之间互相匹配,实现双向奔赴。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