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承载耕读文明、蕴含淳朴乡风、生成多彩民俗、展呈多样技艺的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进程中积淀的宝贵财富,是维系广大村民文化记忆的坚实纽带,是丰富广大村民精神生活世界的核心依托。立足乡村振兴背景,进行乡村文化叙事,是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转化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数智技术的迅猛更新与快速迭代,为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搭建了新通道,同时亦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叙事针对性与有效性创造了新机遇、拓展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基于此,着眼于数智技术与乡村文化叙事的深度对接与有机融合,聚焦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路径的科学有效开辟,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叙事数智化转型,着力提升乡村文化叙事内生动力,有效助力乡村文化叙事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需要聚焦内容精准度以增强乡村文化叙事阐释力,注重感官协同性以彰显乡村文化叙事表现力,着力场域具身化以提升乡村文化叙事传播力,推动学习常态化以增进乡村文化叙事主导力,凸显机制科学性以夯实乡村文化叙事保障力。
聚焦内容精准度,增强乡村文化叙事阐释力
叙事内容作为特定叙事活动得以开展的核心要件而存在,是叙事理念、价值与意义得以有效传导的重要承载力量。就乡村文化叙事本身而言,其以深蕴乡风民情的特定文化内容作为基本依托,需要对具体的乡村故事的生成背景、主题主线、情节脉络、人物事件、价值意涵等内容要件加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与系统建构。乡村文化叙事的阐释力表现得如何,从一定程度上需要考虑内容生成的精准度问题。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数智技术精准识别广大村民对于乡村文化的需求状况、接受特点、认同心理与个性特质,基于不同村民的思想素养、认知水准、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信息资料进行精准画像,全面、系统、客观地展呈乡村文化叙事的供需图式,进而通过“数字画像”辅助叙事者积极着力于不同的乡村文化叙事范式、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建构,推动叙事内容与叙事对象之间实现精准对接与有效适配,推动整体性、宏观性叙事主题同广大村民以鲜活、灵动、醇厚的生命成长与生活实践为主轴的具象化叙事主线有效融通,着力挖掘广大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图景中的乡村文化叙事元素,同时有效运用数智技术将乡村文化叙事内容有机融入广大村民现实生产生活议题之中,充分有效释放数智潜能,着力生成内容适切、逻辑清晰、结构科学的叙事图谱,有针对性地进行叙事内容的选取、整合与设计,使乡村文化叙事由先前意义层面的“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由“普遍性叙事”转为“个性化解读”,动态调整供需间的平衡态势,最大程度激活广大叙事对象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增进文化身份认同,有效增强叙事针对性与解释力。另一方面则要依托数智技术强大的即时更新与内容生成效能,以乡村文化叙事的任务、目标、要求等作为基本指向,善于运用数智技术对乡村文化素材加以收集、梳理、分类、分析与整合,依循叙事目标加以系统性整合与结构性重塑,积极打造专题化、系统化的乡村文化叙事结构模块,积极构建以交互性、适配性为内核的乡村文化叙事运演体系,既要着力于既有乡村文化叙事素材的修复、保护与利用,同时又要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叙事素材开发力度,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叙事资源库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体系化与综合化。
注重感官协同性,彰显乡村文化叙事表现力
基于新技术条件下人机互动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表征样态、展呈形态与认知范式的拓新要求,充分调动多维化感官系统协同发力势在必行。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可以使单一化的感官叙事范式转向多维化的感官叙事范式,进一步助力叙事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多感官系统功用,借助数智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故事转译为多维化的感官代码,通过数智文本技术进一步明晰故事脉络、延展故事情节与过程、丰富人物形象与事件过程,通过数智合成技术进一步探明话语特点、烘托对话氛围、贴合人物特质,通过数智图像、影音技术还原文化场景、打造体验空间、强化情感共鸣,积极营造具有冲击力、震撼力与感召力的乡村文化叙事高潮,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调动、多维化作用与多样化展现,助力虚拟体验与现实体悟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叙事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则要运用数智技术有效突破时间局限与现实物理空间局限,着力延展时间维度与空间场域,积极打造以体验式、沉浸式为特质的虚拟现实感官叙事情境,加快建设乡村文化数智化研学体验场所,运用数智技术着力还原乡村文化叙事场景,使广大村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乡村文化认知与学习,在虚拟场景化交互中对乡村文化内容加以认识与理解,将原先意义层面的口语化、文本化叙事转化为场景化、情境化叙事,在情景模拟、沉浸体验与多维体悟中持续获得思想充实与精神充盈,进一步增强广大村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与内化效果。
着力场域具身化,提升乡村文化叙事传播力
乡村文化叙事活动依托特定的场域而进行,在某一具体的场域中,叙事者与叙事对象开展互动交流。伴随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终端的快速普及,以数智技术为主轴所构筑起的具身化、对话性叙事场域,有效打破了先前意义层面以单向化传导为基本依托的信息传导模式的制约,进一步降低了叙事信息传播损耗,拓宽了叙事传播渠道,实现了叙事信息的立体化、多维化覆盖,叙事场域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叙事双方互动性、参与性特质得到进一步凸显,叙事效率亦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一来,广大村民不再作为乡村文化叙事中的被动受众而存在,叙事者与叙事对象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将得以进一步显现。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一方面要借助数智技术进一步加快农村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数智化基础设施一体互通、有效联动,着力搭建乡村文化虚拟化、数字化叙事场域,积极打造沉浸式叙事场景。与此同时,以虚拟社区等作为载体,将叙事内容有机融渗到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注重具身感受与情境感知,使得叙事更为契合广大村民的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通过提升情感融通度、具身体验感、沉浸体悟力来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叙事传导实效,增强广大村民对于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另一方面则要深度挖掘、梳理各类数据资源中具有鲜明导向与重要价值的乡村文化叙事素材,通过运用数智技术将乡村文化故事同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紧密对接、有机融合,立足乡村振兴时代背景,着力生成乡村文化故事在新的时代境域中的主题主线、人物情节与脉络体例,进而形成具有文化底蕴与时代意蕴的乡村文化新型叙事范式模型,基于新型叙事范式模型,可以借助数智技术着力于能够集中体现乡村文化与时代特质融合发展主线的叙事文本、叙事图片、叙事视频、叙事歌曲等多维化叙事传导形式的创新,增强叙事表达的生动性与鲜活度。
推动学习常态化,增进乡村文化叙事主导力
叙事者是乡村文化叙事活动组织、筹划、设计和实施的主体,借助数智技术所形成的乡村文化新型叙事范式,对叙事者的素养与能力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培训与研修来加以有效推进。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广大叙事者对于数智技术的基础应用能力,乡镇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智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叙事者不断提升自身数智化素养与数智化思维运演效能,不断提升自身对于数智化信息资源的认知、选取、分析与评价能力,不断提升数智伦理意识、数据责任意识与批判反思能力,进而在乡村文化叙事实践中能够认识了解主要的数智化运演工具及操作规范,能够生成运用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的自觉意识,能够充分借助数智技术全面了解广大叙事对象的实际需求,能够熟练运用数智技术进行乡村文化信息的获取、资料的研判、主题的选取、素材的整合、情感的融渗与方法的创新,进而有效提升乡村文化叙事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提升广大叙事者对于数智技术的价值研判能力,在科学防范并有效化解数智技术风险的同时,要善于对运用数智技术所生成的乡村文化故事、素材、人物等进行理性审视、认真筛选、综合研判与科学阐释,注重思想方向引领与价值导向把关,校准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的方向与导向,既不能让趣味化、多样化的叙事形式遮蔽叙事内容,同时亦不能让对于数智技术本身的依赖性淡化甚至歪曲叙事内核指向性与叙事价值导向性,在价值引导与叙事互动中积极传导交流热度与叙事温度,不断提升叙事共情力,充分彰显乡村文化叙事潜隐浸润性、人文关怀性与情感共生性特质,有效增强乡村文化叙事的思想引领力、价值涵容力与行为范导力,进而真正发挥数智技术在乡村文化叙事中的赋能功用。
凸显机制科学性,夯实乡村文化叙事保障力
乡村文化叙事的持续有效推进,应当依托数智技术在推动机制构建方面的多维延展性、集成整合性、动态优化性等特质,形成以监管、审核、实施、反馈等作为主线的机制系统。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叙事,一方面要着力完善监管审核机制,立足数智化信息资源选取、整合与运用等基本环节,依循算法运演、价值导向、数据规模等基本维度,依托热点素材、典型案例、行为画像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数据,通过自然语言理解与多模态识别进行信息筛选,着手制定并完善乡村文化叙事中数智化工具使用、内容准入、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标准,推动监管审核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则要着力构建实施反馈机制,运用数智技术开展多样化数据信息跟踪监测、多维化数据样态分析探讨、动态化数据趋势研判解读,即时洞悉乡村文化叙事过程中的新态势、新需求与新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修正乡村文化叙事理路与策略提供实践依托。
(作者:张翼,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思政课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刘小雅,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