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农业强国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核心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乡村全面振兴三者共同构建了新时代我国“三农”战略布局。如何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课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保障
乡村全面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每一个维度的振兴都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支撑,其基础保障作用体现在生产、生活、治理等各个关键领域。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而农业现代化正是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2024 年粮食产量更是突破 1.4 万亿斤,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能基础。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5%,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领先水平,现代化要素的注入,促进传统农业加速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型。
农村现代化聚焦于“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撑。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2024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4∶1,城乡融合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在公共服务领域,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为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提供了必要条件。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打通了城乡要素流通的“最后一公里”,乡村产品能够顺畅进入城市市场,也让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与要素能够便捷流向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改善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既守护了乡村生态之美,也为生态振兴筑牢了基础,让乡村全面振兴有了坚实的硬件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乡村全面振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
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局限于农业的发展,而是以乡村为载体、以全面振兴为路径的系统工程。乡村全面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个方面,这些领域的振兴实践共同构成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
农业强国的本质是农业产业的强大,而乡村产业振兴正是构建强大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要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还要推动农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多元化、高品质、高效益的产业体系,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通过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了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提升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与要素向乡村聚集,为农业科技创新、装备升级、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农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从政策到实践的协同推进路径
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战略任务,要做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政策层面强化统筹协调,在实践层面突出重点发力,构建起目标一致、举措协同、机制顺畅的推进体系,确保三者相互促进、同向发力、一体推进。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的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各项工作。
强化政策协同,构建统筹推进的制度体系。
政策协同是实现三者协同推进的重要保障,需要构建起覆盖规划、投入、要素、机制等方面的统筹推进制度体系。在规划层面,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专项协同推进规划,明确三者的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确保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实现规划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在投入层面,要建立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研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强化金融支农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破解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三农”建设,形成支农惠农的强大合力。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关键环节协同突破。
协同推进三者发展,需要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在粮食安全领域,要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全方位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要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基础,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在农业科技领域,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协同推进的核心驱动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聚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推动农业科技力量协同创新,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扩大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提升农业强国建设的科技含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在城乡融合领域,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势互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能够顺畅进入乡村,让乡村的产品、资源、生态等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深化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让县域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协同推进。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差异较大,协同推进三者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 “一刀切”“齐步走”。在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协同推进的先行样板。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高端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文旅产业等,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
在粮食主产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有机统一。在欠发达地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打牢基础。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协同推进方案,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在不同区域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乡村全面振兴协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亿万农民福祉。要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以务实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林细莲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