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往年霜降节气前后,甘肃省秦安县果农们果园的苹果基本已经采摘完。今年时至立冬节气,秦安县红又红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翠绿的叶片间,红彤彤的苹果依然挂满枝头。一颗颗香甜的苹果,果面上仿佛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质地如玉,香飘满园。

秦安县免套袋技术苹果喜获丰收。光明网记者王恩慧/摄
“小苹果有大学问哩!”
果园里,果农冯宏义熟练地从树上摘下一颗苹果,用手轻轻一擦,果子焕发出鲜亮的光泽。老冯神秘地说:“可别小看这层‘白霜’,这可是苹果的‘纳米盔甲’,小苹果有大学问哩!”
从事苹果种植30多年,老冯对各果子的口感如数家珍,但今年的果子最让他津津乐道。“这层‘白霜’是纳米碳酸钙,相当于给苹果增加了一层保护膜,既保护果子免受病虫害侵袭,还不影响果子的光合作用。咱这果子是吸收高钙长大的,果肉的钙含量高,多吃还补钙呢!”说着,老冯把果子放进嘴里,发出清脆的声音,一口咬下去冰糖心果肉清晰可见。

老冯正在采摘免套袋技术苹果。光明网记者王恩慧/摄
经过两年的试点,老冯合作社引进的“多功能纳米钙水果保护剂免套袋技术”取得良好效果,成了远近闻名的新技术示范区。当地试点种植的2000亩免套袋技术果树,新技术延长挂果时间,光照时间更加充足,口感好、颜值高,糖分更足。冬季还能从树上采摘到新鲜果子,这在各苹果产区都是新鲜事,因此更多客商慕名而来,进一步拓宽市场销路,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一车车鲜美的果子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远销国内外。
市场的积极反响,给果农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让老冯们底气十足。老冯说,采用免套袋技术种植的苹果,产量显著提高,每斤高出套袋苹果0.5-0.8元,每亩成本下降2000元左右,“里里外外全是收益!”老冯浓重的口音带着笑声传出果园。
果农身边的科研专家
装货区,果农王玉芳手速如风,熟练地把新鲜苹果整理装箱。能装800斤苹果的运输箱,她平均每天能装15箱。王玉芳和十几个果农一起,赶着订单装货,仿佛和时间赛跑。
“这苹果不容易破损,好装!”王玉芳麻利地把一个个亮亮堂堂的果子装进运输箱。她说,以前套袋苹果长时间见不到阳光,果皮比较薄,轻轻一碰就容易破损,免套袋技术种植的果子日照充足,果皮厚实,着色均匀,更容易保存。

王玉芳(右)和果农们一起将免套袋技术苹果装箱。光明网记者王恩慧/摄
秦安县是全国重要的苹果产区。仅老冯所在的莲花镇,除了他的合作社,300亩以上、2000亩以下的合作社还有30多家。不少合作社知道老冯这里引进的新技术效果显著,成了示范区,这些天专门赶来参观。看到老冯的果子有成效,其他果农也心动了,决定明年也引进新技术。
该技术由桂林理工大学龙飞教授团队研发。作为传统塑料薄膜袋和纸质水果袋的替代品,免套袋技术将免套袋纳米碳酸钙苹果保护剂通过直接喷涂果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不仅可以有效阻断外部病虫侵害,同时可以保持水果的自然光合作用,提升水果品质,绿色环保,优势明显。目前,该技术已经在甘肃、陕西、山东等全国多个苹果产区试点,初步达到预期效果,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桂林理工大学教授龙飞(右二)与当地干部、果农深入交流。光明网记者王恩慧/摄
“相较于沿海和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天气差异大,通过技术创新延长叶片的生长时间,让鲜果在树上的时间更长。”民革桂林市委副主委、桂林理工大学教授龙飞介绍,科研团队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除了研发免套袋技术外,还针对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在苹果的生长周期、内在品质提升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科研探索。科研团队走出实验室,深入果园指导果农科学种植。
老冯等果农们脑子灵活,也愿意拥抱新技术,遇到种植难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生产工具,随时跟科研专家联系,远程解决实际问题。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成了果农们身边的技术专家。
秦安县果业管理局副局长李赟峰说:“以苹果免套袋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对于解决劳动力相对短缺、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书架到货架,科研人员知农爱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创新技术和先进理念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形成免套袋技术苹果规模化种植,新技术赋能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光明网微光工作室出品 记者王恩慧 董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