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3865名志愿者“小叶子”正式上岗。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媒体交通组的“小叶子”今天早晨6点多就到岗了,一直要到晚上9点多才能完全离岗,结束一天的工作。从清晨到日暮,他们是志愿者中最晚离岗的,还要经受早晚天气的寒凉,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用实践诠释青春担当。
从幕后到台前,他一步步稳扎稳打
凌晨四点多,上海体育队大学的宿舍外还是一片漆黑,大三学生朱宇宸已经起床了,因为学校接送志愿者的班车5点就要发车前往国家会展中心。5:40左右到场馆开始领餐包的时候天才开始蒙蒙亮。
6:00多,朱宇宸和同伴就上岗了,站在媒体班车停车场入口处核对班车时刻表。这已经是朱宇宸第三次参与到进博会志愿服务中来了。第六届进博会时,大一的他跟着学长为学校的“小叶子”分发物资,完成基础信息录入工作,当看到正式志愿者们忙碌却面带笑容、成就感满满时,他特别向往,当时学长还送他一枚徽章。
第七届进博会时,他作为学校后勤辅助岗志愿者,承担起班车联系、信息录入、装备分发等幕后工作。尽管未直接参与台前服务,但他更坚定了要成为一名会期“小叶子”的决心。
今年,朱宇宸终于如愿,他现在所在的岗位在新闻中心媒体班车运营组,负责在媒体班车停车场,指引媒体记者从停车场到新闻中心的往返路线。第一班车7点发车时,他们已经就位;晚上9点多送走最后一班媒体班车后,还要确认所有车辆归位。
他笑着比划着动线——从停车场到新闻中心看似两点一线,但为了应对媒体老师们的各种咨询,他们提前进行了全馆巡馆,熟悉了国家会展中心的每个角落。夜幕降临,朱宇宸和同伴们依然守在停车场,等待着最后一班媒体班车驶离。
这些进博会经历让朱宇宸对志愿者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提到,去年参与设计学校进博会徽章时,他将“小火炬”形象、进宝、奥运五环跑道和四叶草元素融合了起来,既体现了学校的体育特色,又传递了进博精神。
今年从头到尾参与,他更深刻体会到了“小叶子”三个字背后的责任与担当。他指着胸前的徽章笑道:“看,这已经是第八届的徽章了,每一枚都像拼图的一块,拼出了我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

从清晨到日暮,在深秋她觉得暖意十足
上海体育大学大三学生张玺宁是一名“一年级小叶子”,对她来说,在进博会里看到的、体验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宝贵的初体验。“早班时天还没亮,但看到媒体老师们带着设备赶来,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张玺宁说。
早在11月3日,新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时他们就正式上岗了。张玺宁还记得那天站晚岗的时候天气很冷,点位接送大巴的司机对她说天太冷了,让她站到车上去暖和一点。她对师傅表示了感谢但并没有上车,还开玩笑说体育大学的学生身体好,没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心里暖暖的。
组长卢垒垒告诉记者,媒体班车岗小叶子分为两组,他们组按单数日上岗。今天天色未亮全体组员就在北广场集结,少了首日见面时的生疏,多了从容与坚定。小组的核心任务是交通引导,但却远不止于此。当有媒体记者询问场外交通路线、班车发车时刻表乃至各类临时问题,他们总会主动上前,积极协助解决。
作为小组长,卢垒垒每天上午十点半和下午三点都要参加保障组的小组长会议。通过这几次会议,她了解到其他岗位“小叶子”同样在默默付出,每个岗位都不轻松,每位“小叶子”都在为进博会的顺利运转保驾护航。
这两天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志愿工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媒体交通组只是其中一环。这份对全局工作的认知,也让我更加懂得了协作与沟通的价值。
与此同时,她也看到了组员们的变化。从第一天初上岗位的生疏与内敛,到今天已经能主动补位、独立处理突发情况;从只熟悉自己点位的职责,到现在能很好协助解决其他问题和班车信息,大家的成长和进步都是肉眼可见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