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展品:曾庆存院士的诗集《华夏钟情》
自励
温室栽培二十年,
雄心初立志驱前。
男儿若个真英俊,
攀上珠峰踏北边。
这首名为《自励》的诗,
收录于曾庆存院士的诗集《华夏钟情》。
如今这本承载着赤诚与理想的诗集,
正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

1961年,曾庆存作诗《自励》。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1年夏天,曾庆存挥笔写下此诗,彼时的他刚获得苏联科学院副博士学位,站在人生与科研的重要节点,他用诗句将对祖国科研事业的热忱和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永远定格,而他对这首诗的解读,更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科学的最高峰要爬上去,更要踏北边——北坡是中国的领土,这就是要把中国的科学搞上去。” 短短几句话,将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的科技发展紧密相连。

曾庆存(右)与同学在苏联留学。来源:中国科学报
这份以诗明志的举动,并非偶然的灵感迸发,而是曾庆存多年来将诗歌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在他看来,气象与诗词文学本就关系密切,比如“风花雪月”皆与气象相关。“文学不可能脱离气象,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学中制造环境气氛多与气象相关。”写诗于他,是“达志”也是“怡情”,既能抒发科研理想,也能在严谨的研究之余增添乐趣,他更期待有一天能出版一本科学与文学结合的书籍,用诗的语言解读大气科学,让春景、气流等科学知识更易被大众理解。
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曾庆存如果不成为气象大师,那就必然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诗人”。他自小酷爱诗歌,创作逾千篇文学作品,除《华夏钟情》外,还出版《风雨晴明》等著作,甚至在学术著作中也会融入诗歌。而诗歌赋予他的精神力量,也支撑着他在科研路上不断突破:1980年,45岁的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2020年,他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这份荣誉,是对他数十年科研耕耘的最高肯定。

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来源:新华社
有人说,“曾先生可算是登顶了吧!”曾庆存却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还没有登顶。”“我一直在努力攀登(大气科学这座珠穆朗玛峰),但种种原因所限,我没能登上顶峰,大概只在八千六百米处,初步建立了一个营地。”曾庆存所走过“八千六百多米”中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新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他说,科学的进步并非一人之功,而是需要几代科技工作者接力完成。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曾庆存,仍心系我国首个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落地建设,期待着能亲眼见证其建成。曾庆存用一辈子践行着《自励》诗中的誓言。他攀登科学珠峰的脚步,不仅照亮了中国气象科研的道路,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