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向东带我们参观。刘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与工业遗产研究,曾多次受邀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做专题讲解。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刘老师的讲述了解侯德榜和范旭东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以科技和实业为刃,为抗战胜利和中国化工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

他是清华学神,考出过10门功课门门100分、总分1000分的成绩,以实力打破学业天花板!

他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先驱者,有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立志创办中国自己的化工企业,打破外国对化工产品的垄断!
他们,一位是凭学识劈开技术封锁的侯德榜,一位是用实业托举救国理想的范旭东。这一“组合”恰似刘备与诸葛亮——侯德榜以卓越的科研能力为范旭东的实业救国之路破解技术难题,范旭东则以坚定的理想与实业平台支撑侯德榜的技术探索。当这两颗炽热的赤子心相遇,便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共同书写了中国化工史上的传奇篇章。
1921年,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受爱国实业家、化学家范旭东先生的邀请,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毅然离美回国,加入永利碱厂。彼时的侯德榜担任永利碱厂技师长兼制造部部长,带领广大职工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1926年6月29日,侯德榜成功生产出了“红三角”牌优质纯碱,碳酸钠含量高达99%!产品迅速超过30吨,打破了当时掌握制碱法的外国公司的垄断。

“红三角”牌纯碱。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而侯德榜和范旭东却并不止步于“制碱”。1934年,范旭东成立南京永利铔厂,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技师长(即总工程师);1937年初,永利铔厂正式投产,首年即生产硫酸铵1.87万吨,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抗战期间,工厂转产硝酸铵等军需物资,有力支援前线。范旭东说:“我国有了纯碱、烧碱,还只能说有了一只脚;要等有了硫酸、硝酸,才算有了两只脚。”

永利碱厂。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对永利碱厂和铔厂觊觎已久,多次向范旭东提出购买永利碱厂、合营永利铔厂,面对日本人三番五次的威胁,范旭东和侯德榜严词拒绝,要求南北两厂“宁举丧,不受奠仪”。日本财团遂强占永利碱厂,日军飞机三次轰炸铔厂。范旭东带领工人把能搬运的图纸、机器运至四川,更名为“永利川厂”。
在范旭东的支持下,侯德榜在香港、上海、纽约设实验室,同技师们合作,分析了2000个样品,进行了500多次实验,终于在1940年成功独创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并将制碱法的所有流程细节无偿公开。范旭东曾掷地有声地说道:“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侯德榜则用一生践行着“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我的祖国”的铮铮誓言。他们一个以实业为炬,一个以科技为刃,在深重的民族苦难中并肩开凿出一条中国化学工业的自主之路。
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侯德榜时殷切嘱托:“革命是我们的事业,工业建设要看你们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厚望,更是对一代爱国实业家与科学家艰难求索、以身许国的高度认可。他们从不把技术视为私产,而是献给多难祖国的武器;他们从不视企业为私利,而是扛起民族复兴的旗帜。
范旭东、侯德榜二人,虽一为实业家,一为科学家,却同样怀着一颗“至心皈命”的赤子之心。他们用信念照亮前路,以实干抵御风雨,真正做到了不慕浮华、不畏艰难、不负祖国。他们的事迹,至今仍是中国工业史上最炽热的精神火炬,照亮后来者前进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