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韦丰
十月的成都,一场关乎生物技术发展的盛会,让这座城市热度飙升。2025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举行,再次将成都高新区推至聚光灯下。1000余位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云集蓉城,在满载收获的季节里碰撞思想火花。大会择址成都高新区,本身就是最鲜明的信号: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版图上,一颗动力澎湃的“西南极核”正强势崛起,宣告着生物科技力量的新高度。

2025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现场(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 供图)
2025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落地成都高新区,绝非偶然,它映照出成都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厚积淀。从全球唯一一款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干眼症药品,到首款进入临床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衍生的通用型帕金森细胞治疗产品;从攻克EB病毒肿瘤的mRNA疫苗,到填补国产空白的精准温控系统……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这里不追求“大而全”的盲目扩张,而是瞄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服务、生物制造四大领域,在18条细分赛道上精耕细作。正是这份专注,让创新的种子在高新区生根发芽,长成了今天生物技术的产业森林。
如果说技术是产业的引擎,那营商环境便是让引擎永不熄火的燃料。“梧桐计划”的登场,就以一套贯穿企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直接打破传统产业服务的固化边界:从“开工一件事”的高效启动,到“企业入园”的安心落地,再到“创新药械入院”的关键助推,每一项服务都像一把量身定制的钥匙,打开企业成长路上的每一道关键锁扣。在生物医药这类高投入、长周期的“慢赛道”上,如此“陪跑式”的贴心支持,比单纯的资金补贴更能筑牢企业深耕的决心。
然而,成都高新区的愿景远不止于打造一个产业高地,它试图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硬核科技之外,什么才能真正留住人心?答案藏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规划里——生产、生活、生态各占三分之一的“三生融合”理念,让专业产业园区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工厂集合;学校、医院、人才公寓、社区综合体的陆续投用,勾勒出一座功能健全的产业新城轮廓。这里不仅有实验室的严谨,也有公园城市的惬意;不仅有科研攻坚的紧张,也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这种“宜业”与“宜居”的平衡,让人才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愿意在此扎根。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 供图)
地处内陆,成都高新区却始终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在成渝两地率先推出“创新券”,让跨区域的平台资源打破壁垒;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医学中心,让实验室的成果流向产业一线;布局国际医疗中心,将全球顶尖的医疗资源“请进来”为我所用……这些举措折射的是共赢思维:它不再将发展视为零和博弈,而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参与者都能在生态中找到价值支点。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行中,成都高新区稳稳站上第一方阵,已用实力证明了开放生态的强劲势能。
在成都,展望生物科技的未来。一场盛会,就是一次启示:科技与人文,创新与生活,在这里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滋养的共生体。成都高新区用它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热土,不仅要能诞生颠覆性的生物技术,更要能安放产业精英的理想与生活。当人才愿意留下,当企业敢于深耕,当城市与产业共同呼吸,创新的种子便会拔节成长。大会终将落幕,而成都高新区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仍在精彩续写!(韦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