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展品:钱学森在发射场穿着的翻毛皮靴
1966年10月27日,酒泉发射场气温跌至零下,“两弹结合”试验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脚踩翻毛皮靴在发射现场检查设备,当日9时,“东风二号甲”核导弹点火升空。9分14秒后,核弹头在预定距离精确命中目标,距发射场894公里外的罗布泊弹着区靶标上空569米升起蘑菇云,“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展墙。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双翻毛皮靴,正是此次试验关键过程的实物见证,现陈列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中。靴面的毛絮已有些斑驳,边缘磨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却在灯光下透着难以言喻的分量。
中国的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因选择在本土开展,无现成经验可循,兼具技术难度与安全风险。作为试验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牵头完成方案制订、技术攻关及安全问题解决等核心工作,为“两弹结合”试验的重要决策和成功实施贡献了胆识和智慧。钱学森在《周总理让我搞导弹》一文中写道:
“那时是周恩来总理挂帅,下面由聂帅具体抓,这个经验从前中国是没有的。我想,他们是把组织人民军队、指挥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了,当然很灵,从而创造了一套组织领导“两弹”工作的方法。这在新时代下有很大意义。”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展墙。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当时,周恩来总理对“两弹结合”实验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钱学森遵照这个要求,不放过试验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疑点。
钱学森将严谨与细致留给了大漠戈壁,留给家人的,便只有背影与牵挂。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亲更多时候是“缺席”的,偶尔出现时,又总是穿着这双翻毛皮靴。然而,父亲那来去匆匆的背影,却胜过千言万语,父亲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他对责任、奉献与家国大爱的理解。钱永刚在《父亲牵着我的手》一文里写道:“有时几个月都找不到人。回家时,又常常穿着厚厚的大皮袄、大皮靴,活像我在画册中看到的爱斯基摩人……20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父亲那时是为了研制导弹和卫星,而奔走于北国大漠,西域荒原。”

图为钱学森向聂荣臻介绍两弹结合时头、裙对接装置的原理。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份“缺席”的背后,是钱学森在家庭与国家事业间的坚定选择——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将“大家”的安全与发展置于“小家”团圆之前,优先投入我国航天事业;“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自此拥有了导弹运载核武器的能力,也正是这份选择,为国家安全筑牢了屏障。
钱学森始终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这双翻毛皮靴走过的路,是中国航天打破封锁、自立自强的路;它承载的故事,是中国人用智慧与汗水,在艰难岁月里写下的强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