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1月4日聚焦——外交学院:构建“大思政”新格局,涵养新时代外交英才。

外交学院沙河校区正门
外交学院成立于1955年,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持“立德树人、服务外交”理念,以“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为校训,70年间培养了大批“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
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学院把学思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构建“大思政”格局,以思想铸魂、以实践育人,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输送栋梁。
思想引领,筑牢育人之魂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也是外交学院育人工作的核心指引。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十个坚持”为核心要义,明确了新时代对外工作的使命与方向。外交学院通过开设“习近平外交思想专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栏”,引导师生学思细悟。同时,学院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的外交外事人才,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储备青年力量。
深耕理论,夯实育人根基
学院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获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重大项目。其中,学院牵头完成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外交思想概论》,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权威学理支撑。教材将被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在全国进行推广。
学院主办期刊《外交评论》,开设国内首个“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专栏”,6年刊发40余篇力作;学院教授专家通过媒体专访、干部网络学院讲座宣介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2021—2025年连续举办四届研讨会,并依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召开高端研讨,推动中国特色国际问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依托研究中心,开拓科研与育人新范式
2025年1月,经党中央批准,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在外交学院成立。中心在外交部领导下,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逻辑与实践内涵,结合“一带一路”“中非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开展国际研讨,发布重大报告,形成高质量咨政成果。
以此为契机,学院深化“政治学+”交叉学科建设,布局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涉外法治、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等领域,实现学科设置与国家外交战略需求联动,如“政治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聚焦多边合作,“政治学+国际传播”助力中国理念出海,拓宽育人维度。
优化课程体系,打造思政教育新生态
在育人实践中,学院构建了层次分明、覆盖全学段的课程体系。2020年起,开设研究生“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修课,2021年扩展至本科阶段,实现本硕博全覆盖。国际法系首创“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国际法实践”特色课程,国际经济学院开发“习近平外交思想与经济外交”交叉课程,形成“一核多维”的专业课矩阵。
学院创新性地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课程教学转化,在教学中强化理论比较增自信、实践案例深认知、国际视野促融通,形成“知识-话语-能力”闭环。比如,开发“概念图谱+案例库+研讨范式”教学工具包,促进理论阐释的年轻化表达;创设“情景模拟-政策推演-战略研判”递进式实训模块,通过剖析金砖机制扩容、气候谈判等典型案例,强化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院积极挖掘外交资源,通过第二课堂、实训教学、社会服务丰富实践载体,打造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政协提案大赛等品牌大赛,构建“思政+专业+外语+实践”培养框架。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育人境界
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始终牢记政治性是第一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学院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教师,强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武装,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行“驻校外交官”制度,充分利用退休大使资源,选聘退休大使等资深外交官加入外交名师专家库。同时,驻校外交官能将丰富的一线经验融入教学科研,帮助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为“立德树人、服务外交”提供支撑。
未来,外交学院将坚持以“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敢斗善斗、纪律严明”的新时代外交队伍要求为根本办学遵循,努力在“铸魂育人上建新功,理论创新上攀新高,学科建设上拓新路,开放合作上创新篇”,不断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协力构建“大思政”新格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阚四进 陶懋炜(外交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辑:贾倩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