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剧改编自“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的传奇经历,以跨时空对话的手法,生动再现其报国情怀。作品借多维视角,艺术化呈现他带领团队临危受命,秉持“国家需要即研究方向”的信念,毅然放下他所从事的冶金材料领域研究,投身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两弹一星”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的攻关。
今天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1 周年,1964 年那声 “东方巨响” 打破核垄断、铸就 “两弹一星” 精神;话剧《自助者天助》恰在此时以跨时空叙事,重现元勋吴自良攻关 “甲种分离膜” 的历程,该剧由吴自良院士所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演绎,让科学家精神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我们专访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导演钟汉良、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练敏英,以及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姜秉国,听他们分享剧目创排的心得,以及对科学家精神传播的思考。
钟汉良:从“害怕”到“感动”,用舞台传递“传承”的温度
“看到科研人员站在舞台上讲述前辈的故事,我特别激动。”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导演钟汉良,是话剧《自助者天助》的幕后创作者之一。回忆起初接这部剧时的心情,他坦言“非常害怕”——既担心讲不好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又因不了解科研工作日常而忐忑。

《自助者天助》剧照
但与科研人员接触之后,他的顾虑就被彻底打消了。“我原以为科学家都是在科研所里埋头苦干的,但和他们接触之后,他们其实是很活泼、很鲜活的,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在创排过程中,饰演青年吴自良的科研工作者主动分享专业知识,讲解科研实验中的工作细节;钟汉良则通过群像的拍摄方式,真实展现出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让剧目更具感染力。
在钟汉良看来,吴自良院士所在研究所的后辈饰演这部剧,有着特殊的意义:“科研人员饰演科学家前辈,更能体现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性。整部话剧我最想表达的,就是这种代代接续的精神力量。”
对于以舞台剧形式弘扬科学家精神,钟汉良也提出了建议:“观众多是普通人,对科研细节不了解。排演时可以淡化专业细节,更突出精神内核,用舞台手法放大这份精神力量,让更多人能够理解、传承。”
练敏英:三重感动见证精神传承
“看完这部话剧我有三个‘感’:感恩、感激、感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生部主任练敏英,在观演后动情地说。

《自助者天助》剧照
“第一个‘感’是感恩——感恩吴自良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不仅研制出“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更留下了宝贵的科学家精神,为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提供精神滋养。”
“第二个‘感’是感激——感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这次机会,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平台,也感谢合作单位的支持与帮助,让剧目得以顺利呈现。”
“第三个‘感’是感谢——感谢参与创排的研究生、青年博士后与职工,他们利用科研之余的时间进行排练,用心用情演绎科学家精神。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自我教育、精神升华的过程。”
练敏英认为,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需要更多青年参与传播。“无论是创作、演艺还是推广,都希望年轻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让科学家精神更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
姜秉国:从“舞台”到“融媒体”,让科学家精神“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这部话剧中,我看到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接过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接力棒。”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姜秉国,对话剧《自助者天助》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舞台剧形式新颖、感染力强、代入感足,让“科学家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生动展现了精神传承的力量。

剧目展演现场,观众感动落泪
同时,姜秉国也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话剧的受众往往局限于剧场内,传播范围有限。”他建议,依托舞台剧的基础,创作更多能在融媒体平台传播的作品,“让话剧插上翅膀,飞入更广阔的舞台,感染更多人。”
在他看来,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前辈故事,正是接过老一辈科学家接力棒的生动体现——“相信他们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定能勇挑重担,在传承中创新,再创佳绩。”

《自助者天助》剧照
从科研人员化身演员重现“甲种分离膜”研发的过程,到导演与科研代表共同探索精神传播的新路径,《自助者天助》早已超越一部话剧的范畴,成为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钟汉良对“传承温度”的坚守、练敏英眼中青年参与的价值、姜秉国对融媒体传播的思考,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让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信念和攻坚意志真正融入青年血脉。
访谈视频详情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hTb75pIh8YpNSjMr56904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