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场景剧《北京一号》讲述了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诞生的艰辛历程,采用场景剧形式,对“为什么要造飞机”“造什么样的飞机”和“怎么造飞机”进行历史拷问,再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历史机遇、技术难题和观点之争,对飞机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艺术处理。
舞台之上,光影交错,时间的隔阂被瞬间抹去。一场关于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诞生的激烈辩论,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沉浸式剧场内上演。设计图纸上的争辩、制造工艺的难题、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演员们用极具张力的表演,将那段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峥嵘岁月鲜活地铺陈在观众面前。
当“为什么要造飞机、造什么样的飞机、怎么造飞机”这三个历史拷问在剧场内回响时,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在某一刻悄然消融,所有人都仿佛“穿越”回那个热血沸腾的科研现场,亲身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抉择与坚守。
在这段被艺术激活的历史面前,青年科技工作者马晓航的感触尤为深刻。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部剧目,更是父辈故事从模糊传闻到具象呈现的精神溯源。
“我名字里的‘航’就是北航的航。”马晓航的开场白,揭示了他与这段历史的不解之缘。他的爷爷是抗美援朝的铁道兵,曾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坚守阵地。父亲则怀揣着航空报国的理想考入北航,将这份期望烙印在儿子的名字里。

马晓航在剧目展演现场分享观后感。
“小时候,父亲周末不知道带我去哪,就带我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航空馆转一圈。”马晓航回忆道。但今天的沉浸式场景剧,给了他远超父辈口头讲述的震撼,“今天的演出比他的讲述更详细,而且更生动,尤其是当时的一些冲突,我都没听他说过。”
这种从“聆听者”到“见证者”的身份转变,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父辈那一代航空创业的艰辛与伟大,也让他看到了从祖父坚守阵地到父辈科研攻坚之间,那种“有些事情总有人要去做”的精神内核的一脉相承。
这场精神的激荡,同样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掀起波澜。一位师范专业的学生分享了他的观剧体验:“我觉得今天的话剧就是一场我与半个世纪之前的科学家的对话。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体验,是我在日常教室的学习中感受不到的。” 这种打破时空壁垒的对话,让科学家精神超越书本上的概念,变得可感、可知。
另一位观众则因身边同学的经历而产生了更强的代入感:“因为我刚好今年有一个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他在学飞行技术专业。今天我是看到了北航的师生,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他们那份共同的对于航空科研的坚持与决心。”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她已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从这些科研人的身上,我能感觉到那种坚持追梦的决心与精神,希望自己也能在未来为我们首都的基础教育行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北京一号”所蕴含的自主创新、协同攻坚精神,在当下的创新实践中有着怎样的回响?马晓航以自身的科技创业经历给出了答案。
从北航毕业后,他选择用母校的无人机、光电与计算机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这在当年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
“就像当时的‘北京一号’一样,我们十一个兄弟姐妹,什么都得自己来。”面对数不清的技术难题,他的信念朴素而坚定,“现在年轻人也不用惧怕困难,只要离问题近一点,就会发现实际上和距离一个人近一点是一个道理。离人近一点,就看得到他的毛孔。每个人的脸上都有貌似数不清的毛孔,但是脸上的毛孔不是无限多的,是能数下来的。所以我们遇到问题,不妨离这个问题近一点,去面对它,勇于接近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
这恰恰与剧中“北京一号”研制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隔空呼应。对于台下的青年学子而言,这种“勇于接近问题”的态度,无疑为他们在面对未来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时,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与精神指引。

《北京一号》表演者正在台上演出。

现场观众在认真观看剧目演出。

《北京一号》演出结束后全体参演人员向观众鞠躬致谢。
为期七天的第二届科学家精神剧目展演虽已落幕,但“北京一号”及其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已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播下新的种子。在这里,历史与当下对话,艺术与科学融合,前辈的坚守与青年的感悟交织。
从马晓航这样延续传承、投身创新的“航二代”,到即将走上讲台、立志传播科学精神的师范生,每一个被故事打动的心灵,都成为了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载体。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远未结束,它正在每一个被点亮的内心世界里,续写新的篇章。
访谈视频详情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a_4GJis0KIm-kv1uqchGu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