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作为博物馆界的新生力量,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秉持“在实践中建设,在建设中精进”的理念,以建设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积极与行业内优秀博物馆交流互鉴。
本次沙龙聚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运营和业务标准规程建设”主题,邀请博物馆界、科技界及传播界知名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通过各自专业视角,围绕相关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运营和业务标准规程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在新时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上,中国地质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研究员陈开宇以《科学精神与博物馆教育》为题,结合35年博物馆从业经验与生动案例,深刻阐释了科技类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播“科学的温度”,呼吁行业回归教育本源。

定义博物馆:科学精神的“温度”载体
报告开篇,陈开宇通过讲述两个故事来揭示博物馆的深层使命。
首先,陈开宇回忆多年前回答中国科技馆同仁关于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策展的问题,认为科技馆策展需要展现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更需要展现“温度”:展览不只是藏品的排列,观众更需要了解藏品相关的故事,中国科学家的情怀更是陈列温度的体现。科学家工作和生活物品也是博物馆传递温度的载体,这一思考如今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得以实现:收藏科学家个人物品,展示科学家的科研历程,让科学精神具象化。陈开宇强调,科学家博物馆的使命在于呈现“科学背后的人”,让观众感受到有温度的探索历程。
第二个故事用一位著名日本矿物学家丰遥秋先生的童年往事,揭示博物馆教育的真谛。这位日本矿物学家谈到,当他看到小学地理老师敲开一块伊豆岛的火山石,露出内部晶洞的瞬间,他感到无比激动的瞬间,便立志终生投身矿物专业。博物馆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能触发观众“感悟”的体验。展品不只是知识载体,更是激发理想火种的媒介。
行业发展:博物馆的繁荣之路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行业正处在繁荣发展的时期。2018年12月,中国登记博物馆共计5354座,2024年12月,中国博物馆统计数量6565座。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年开放展览超4万项,2024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超过15亿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致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贺信,“两翼论”为博物馆发展指明方向。近年来,相关政策也为博物馆行业和从业人员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博物馆人的职业认同,推动了文化行业的发展。
陈开宇谈及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历史,将其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现状做对比,以小见大,深刻表达了中国博物馆行业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而繁荣的观点。
务实建议:以“人本互动”重塑展览逻辑
陈开宇以剑桥大学动物学博物馆在展柜旁标注标本研究者信息为例,强调博物馆要在藏品叙事中展示科学家与藏品的关系,提倡陈列布展的“情感”,应建立“人-物-精神”的叙事链。
随后,针对部分博物馆在藏品和文献之间难以分辨的问题,陈开宇提到美国纽约的一个博物馆作为案例,指出运营好博物馆并非一定需要精致、著名的展品,博物馆可以探索“无藏品互动”的模式。
关于博物馆的定级评估问题,陈开宇提到定级和运行评估是紧密相连的,建议博物馆在定级的同时考虑运行,而不是把定级和运行当作两个孤立的步骤看待。对于博物馆来说,要拒绝为评级而突击,应倡导“以评促建”常态化,根据当下的定级评估结果来反思博物馆建设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改进,把定级评估当作服务博物馆长效建设的指标。
陈开宇指出,博物馆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是紧密联系的,博物馆和服务人数之间的比例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目前中国博物馆总量距现代化国家标准仍有差距,但质量提升比数量增长更重要。他呼吁珍视科学家手稿、用具等“小物件”,保留展品和人之间的故事与联系,让每一件展品都应成为科学家精神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