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1月3日聚焦——北京城市学院:“城”就振兴 “乡”伴成长——“大思政课”城乡育人新实践。

北京城市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城市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提出“既要在涵养品德修养上下真功夫,更要在锤炼使命担当上见真行动”的“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学校充分发挥地处北京顺义的区位优势,把京郊大地打造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课堂,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
2022年以来,北京城市学院积极响应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广大师生将专业与实践深度融合,活跃在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其中,“乡村振兴科技助农”实践团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协助大兴区庞各庄镇南小营村瓜农开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溯源认证渠道,并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渠道,切实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世界休闲谷——平谷区农文旅专项行动”团队,聚焦北京王辛庄镇交通动脉优化与村落文化挖掘,从重塑停车生态到升级村落景观,一步步助力当地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新业态。在顺义区龙湾屯镇,学校“新媒体在地影像赋能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团队建起“新媒体小院”,将课堂引入乡村“广阔天地”,助力当地品牌形象搭建、网络电商经营模式开发、文化旅游宣传等。学生们将镜头对准新时代“新农人”,拍摄创作专题纪录片,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利用影像媒介爱农、兴农、助农。
在平谷区“千人百村”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中,学校与地方协同推进育人机制创新。城市建设学部的王辛庄镇莲花潭村实践小队进驻莲花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调研村民需求,了解村庄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的具体诉求。针对这些诉求,实践队设计出包括现代遮阳棚系统、生态景观装置与光伏发电路灯等在内的公共空间优化方案。“中药代茶饮品种研究”实践队师生来到马昌营镇进行访谈调研,围绕“三高”慢性病的预防与调理方向,筛选适配药材,并结合药理文献初步拟定中药代茶饮配方。在实地观察与理论支撑下,他们不断寻找中草药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之间的“平衡点”,努力探索兼顾村民认知习惯与实用性的产品设计方案。
学校还系统打造了“‘城’就振兴 ‘乡’伴成长”“大思政课”品牌,创新实施“1+1+N”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即每个学部至少对接一个自然村,开展至少一项“大思政课”融合乡村振兴项目,并鼓励多专业协同参与(N项延伸服务),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这一机制的带动下,一批具有社会温度与实践深度的项目不断涌现。
2022年秋天,一颗来自广西田阳的芒果点燃了同学们设计的火花。面对优质芒果滞销的困境,学校艺术设计学部研究生郭白璐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果农同吃同住,最终找准问题症结:简陋的包装和单一的销售渠道制约了产业发展。在导师的指导下,团队创新设计出融合壮锦文化的包装方案,不仅获得国际艺术设计类竞赛奖项等荣誉,还助力田阳芒果登陆“扶贫832”平台,上线12天就实现销售额9.4万元。从一颗芒果起步,团队现已拓展服务至全国8个地区,累计创造80余万元农产品销售额,申请13项专利,全部无偿授权农户使用。
这样的实践育人案例在北京城市学院并非个例。经济管理学部依托学科优势,开展低收入帮扶行动,获评北京市“低收入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师生团队获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成果评审一等奖;城市建设学部参与“百师进百村”规划项目,师生团队获评优秀“百师”团队及优秀策划方案;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师生开展农村科普活动,覆盖5000余人次……近十年来,学校累计与京郊乡镇合作开展百余个项目,涵盖产业帮扶、文化传承、生态治理等领域,形成了“专业赋能乡村、实践淬炼人才”的良性循环。
育人模式的创新,也带来了扎实的育人成效。学校荣获2022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3支团队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奖励,21支团队获市级表彰。一批像郭白璐这样的毕业生正在将服务乡村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他们中有的选择返乡创业,有的投身西部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思政教育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北京城市学院通过搭建“城乡共兴”实践平台,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一线课堂中见识真实国情、锤炼过硬本领、升华家国情怀。这种“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育人路径,正是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回应与有益探索。
作者:吴雪 杨璐(北京城市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