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1月2日聚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走好“校企社”职教思政育人“第一方阵”。
走进蒙藏学校旧址,师生们于大枣树下话团结,在共赏“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固安县“中国钓具之乡”,师生们坚持校地同心,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探访广汽埃安智能生产线,师生们追随总书记的脚步,在电动汽车实验室中触摸产业升级的科技脉动……这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大思政课”,紧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趋势,“三位一体”整合政、企、校多方资源,高质量构筑“校企社”育人共同体,优化育人“汇合渠”,开辟职教战线思政育人“新场域”。
近年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突出关键地位、强化统筹实施、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为基本工作原则,将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活水源”“大平台”,切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有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师生群体同向同行,努力走好首都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建设“第一方阵”,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校门
感悟思想伟力,引领中高职、建好“主渠道”
“同题”聚合力,“异构”更出彩。特色主题如何串起职业教育思政课堂“一条链”?2025年4月25日举办的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成立大会暨“同题异构”集体备课会给出了答案。会上,来自首都中职、高职与职业本科学段的5名教师代表结合不同职业学段特点,共同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京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主题,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资源整合”“学生主体性激发”角度出发,对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贯通教学进行了多维解析,为全场与会者献上了一首精美的“协奏曲”。
学校党委坚持发挥第一课堂固本强基作用,牵头抓好“总设计”,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成为市属高校中首批全覆盖开设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为推动“思政金课”与“金课思政”同向前进,学校在高职“概论”课2+2和“基础”课1+1+1教学模式创新基础上,运用元素映射法提炼思政元素,通过“人物代入”“故事融入”“情景深入”等“盐溶式”课程思政方法,创立“CIPP”课程思政评价模式,建立“定目标、挖元素、融教学、优考核”的课程思政四步法,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子实现“理悟”。
2024年以来,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搭好、建强“北京市新时代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心”和“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双平台,摸清了北京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底数,搭建了北京职业院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框架(课程、师资、活动、资源),开启了“首场”京津冀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端论坛,“首段”首都中高职思政教师暑期实践研修之旅,“首次”新时代首都中高职思政课“手拉手”式大练兵,“首届”新时代首都职教青年的“宣誓会”,“首批”北经管学子全覆盖的思政实践教学之旅。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主题,发起全市系列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理论培训及“同题异构”集体备课会,通过构建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的协作体系,组织成员单位围绕全市职业学校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要点,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理论研讨,一体推动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切实为首都中高职思政课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
扎根生动实践,融通校企社、拓展“大思政”
展馆巍峨藏古韵,文物璀璨照人心。“同学们,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代化?新时代新格局,作为‘强国一代’的你们,又应如何肩负这一新使命呢?”在蒙藏学校旧址,校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宏忠以《同心筑梦新时代同舟奋楫向未来》为题向同学们示范开讲。每年6月,北经管的师生都会走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蒙藏学校旧址)参观学习,通过“领导干部示范讲”“专任教师深入讲”“思政骨干深情讲”的生动形式,学校广泛组织各类教师“同台共讲”,在与同学们共上思政大课的过程中,共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心圆。
近年来,学校以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构建“思政引领、协同联动、分层实践、科学评估”的育人体系,通过“访探—研析—创传—践效”实践模式与“实践—复盘—优化—再实践”工作闭环,联动校、企、社,打造沉浸式的“大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生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切实将思政育人成效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
学校烽火同心实践队深度挖掘抗战时期“三地联防”的红色历史资源,通过“实地走访革命旧址+访谈老党员+编撰红色故事集”等方式,唤醒青年学子的历史记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开展专题调研,成功入选2025年团中央“三下乡”全国重点团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实现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璀璨交织。
珠宝与艺术设计学院依托“工艺美术品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平台”,与共青团固安县委深度合作,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将智能墙绘技术与地方民俗文化结合,为村庄打造专属“文化IP”,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文化建设方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京津冀文化廊道建设路径,实现了“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落地。
临空经济管理学院精准对接平谷区北台头村的发展需求,以“智力支援+技能培训”的实践服务,让青春扎根乡村沃土,在双向赋能中共绘乡村振兴长卷。
多年来,学校党委不仅精耕思政“小课堂”,更善用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进、与实践互动,为思政大课堂源源不断注入养料资源,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升思政引领力。
立足园区建设,探索新机制、锻造“大工匠”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纵向贯通改革直接关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在育人目标上突出工匠精神培育,在内容设计上强化产业文化融入,在实施路径上注重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打造契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思政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夯实思想根基,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改革提供实践范本。”在北京市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成立大会上,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管委会主任陈刚这样说。
作为北京市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2024年2月,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成立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按照“改革先行、聚合创新、协同发展”的理念,聚合京津冀三地产教资源要素、布局京津冀职教本科专业,拓展职普融通新赛道、探寻科教融汇新路径、创新产教融合新机制,积极构建跨省域、广辐射、实体化办学新模式。
一是落实中国特色学徒制。组织全体学生赴华为、软通动力、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为期三周的认岗、跟岗实践,参与企业真实项目。
二是落实产业书院制。按照“企业命题—揭榜挂帅—师生答题—成果转化”机制,立项112项大创项目,覆盖学生500余人,学生在“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10项,其中,特等奖1项。
三是落实双技双导制。建立企业导师库,入库西门子、航天信息等企业导师200余人;实施科技英才计划,支持培育学科骨干;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联合央财成立产教融合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职教中心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2个。
四是落实头部企业、微专业、大师讲堂、奖助学金、AI助学全覆盖。与小米公司、中车集团等10余家头部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立项培育14个微专业。举办5期黄炎培大讲堂,邀请院士、大国工匠等9人作交流分享。设置国家级、校级2类8项奖学金,累计发放助学金68万元。推进《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改革,增加实践操作训练;接入大模型优化园区AI学习助手,师生累计发起4351次对话,问题解决率达92.3%。
一年多来,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强化使命担当,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围绕“建园区、创双高、升职本”的工作主线,聚焦职普融通本科人才联合培养,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实现了园区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的两促进、双提升,先后被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0余篇次,奋力开创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政育人新局面。(作者:姚昊炜(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硕(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校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