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0月31日聚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工匠在场讲好具身式“大思政课”。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校门(摄影:展文杰)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以下简称“北职大”)立足职业教育特色,紧扣地域发展优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创性地将大国工匠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相融合,通过成立联盟、邀请工匠进校园、打造特色课程、深化理论研究等一系列举措,破解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理论教学供需错位”“实践教学知行断裂”的难题,积极探索京津冀地区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实践范式。
锚定需求破痛点,探索劳模工匠资源提升思政新路径
近年来,北职大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发现,传统思政课讲授“三种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时,学生对“空泛理论”“听不进、用不上”。学校注意到大国工匠身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是契合职教学生成长需求的鲜活思政教材,能够解答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困惑。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契合职教底色和思政特色的“工匠资源+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逐步形成大国工匠与青年学子共聚一堂的“具身”大思政课模式。
2024年3月,学校牵头成立“大国工匠助力大思政课建设京津冀职教联盟”,首批吸纳京津冀8家高职院校加入,打破地域与校际壁垒,整合跨领域工匠资源;同步邀请6位行业骨干、劳动模范走进校园,与思政教师共同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打造沉浸课堂、鲜活课堂,用“焊接学徒成长为技术专家”“从电工到电猫警长”等真实经历,让思政课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有力量”,进而实现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同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大国工匠开发《大国工匠讲思政课》等特色选修课,通过“线上云平台发布工匠访谈视频+线下开展实践研讨”的模式,将工匠资源转化为常态化教学内容;还完成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相关课题,提出“资源整合—课程转化—实践强化—成效评价”四维路径,以理论研究指导教学优化,推行“劳模工匠与思政教师结对备课”,让思政教育更贴合学生需求。
凸显特色强优势,打造在场的具身式职教思政新标杆
早在2020年,学校就开始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多种举措突破传统的单纯讲授理论的“离身”教育的局限,转向学生亲自到场、身体参与、现场观摩、田野调查等“具身”式学习,构建“具身思政”的新型教学模式,即将亲身参与、情境互动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切身感知、情境体验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
围绕职教学生成长核心需求,学校始终紧扣“人生观、职业观、奋斗观”设计活动——选择工匠时优先匹配学校专业方向,确保工匠故事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开展活动时突出“实践导向”,组织学生近距离观察工匠操作流程,感受“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开发课程时注重“实用性”,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职业素养要求融入教学,让思政教育“接地气”。
为避免思政实践“走过场”,学校着力增加?活动的链条长度,推动形成育人成效闭环。学校构建“宣讲—访谈—案例—感想—作品—展示”的长链条育人模式:每场活动后,思政教师都会围绕工匠故事中的“职业选择”“挫折应对”“责任担当”等主题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与自身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相结合,形成“故事+理论+实践”的课堂模式,课后思政教师将故事转化为教学案例;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结合专业创作“工匠精神主题画”“技能风采海报”等作品,通过校园文化节展示传播;还利用寒暑假期,组织200余名学生跟随工匠深入京津冀5家企业参与生产实践,让学生在一线操作中理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实现“知行合一”。
聚力赋能见实效,构建辐射协同育人新格局
课程共享,京津冀协同育人成效显著。经过实践,北职大“大国工匠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在学生成长、师资建设、区域协同层面均实现突破。在区域协同上,依托京津冀职教联盟,每次“工匠进校园”活动均吸引6-7所联盟院校200余名师生现场参与;《大国工匠的职业人生》等选修课正陆续向联盟院校开放,将惠及更多学生,推动三地职教思政协同发展。
贴近学生,职业观与职教自信显著提升。在学生培养上,工匠的奋斗故事有效转变学生认知:学校2024年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表示“通过工匠故事,明白了技术工人也能实现人生价值”,78%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更有信心”,65%的学生将“成为行业技术骨干”纳入职业规划,劳模工匠们从平凡岗位起步的奋斗经历,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增强了职教自信。
拓展师资,思政课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在师资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教师几乎全员参与劳模工匠的授课,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与企业人才需求。教师团队还借鉴工匠“问题导向”思维,重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职业伦理”“工匠精神”等内容,有效解决了思政课建设特色不够显著、成效不太显著、途径比较单一的现实问题,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作者:王勇 王振 袁方(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