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造干采集室内,28岁的马爱玲躺在采集床上,血液顺着导管流入血细胞分离机,经过离心分离,含有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被收集到专用血袋中。这是她两年多时间内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次是为了挽救突发白血病的母亲,这一次,受捐者是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长达四五个小时的采集时间里,笑容一直挂在她年轻的脸上,没有丝毫犹豫,只有跨越血缘的坚定。

血样入库,留下生命希望
故事的起点,源自一次无偿献血。彼时,马爱玲还在青岛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无偿献血,并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之前从媒体报道中看到过相关报道,当时也没多想,就签署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申请表。”工作人员告诉马爱玲,她的血样标本会录入中华骨髓库编码保存,一旦与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就能为生命续航。
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后,马爱玲觉得自己手臂上仿佛系着一根无形的线,另一端连着的是某个等待救助的生命。这份牵挂,成了她青春旅途中一份特殊的惦念。
噩耗降临,一定要救妈妈
2022年5月,一个噩耗降临,马爱玲的妈妈被确诊为白血病,那是她第一次正面去面对这一病情,直到亲身经历,才知那种无助和恐惧难以言说。医生告知,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在家人的配型中,马爱玲与母亲配型成功。那一刻,这个年轻的女孩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去拯救母亲的生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陌生而又恐惧的事情,但马爱玲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坚定。“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救妈妈,其他的都顾不上了。”回忆起那段经历,马爱玲的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
经过几个小时的采集,捐献终于顺利完成,母亲随后的移植手术一切顺利。那一刻,马爱玲和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如今,母亲身体恢复得还不错,那种用自己的力量挽救至亲的感觉,让马爱玲对“生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伸援手,向陌生人传递希望
本以为生活就此回归平静,两年后,命运却又一次给了马爱玲一个展现大爱的机会。“当接到红十字会的来电,告知我有个病友需要我的帮助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只要确定他能用,我就捐。”
虽然经历过一次捐献,再次捐献马爱玲仍激动不已。“我深知血液病患者的痛苦和绝望,因为我经历过母亲患病的那段艰难时光。”工作人员告诉她,非亲属间HLA配型相合的概率仅为几万到几十万分之一,她能与对方配型成功且相合度很高,堪称“奇迹”。
这次捐献,马爱玲怕母亲担心并未提前告知,但身边知道此事的亲人朋友以及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都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大家的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完成这次捐献的决心。”马爱玲说。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伟大的念头,一是为了救人,二是为了给妈妈积攒福气,希望和妈妈一样的病友都能过五关斩六将,战胜病魔,重获健康。”当采集结束的那一刻,马爱玲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满足。她知道,自己又一次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为一位陌生的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而这份大爱,也将在这个世界上延续下去。
为爱坚守,泉城涌动
生命暖流在济南,像马爱玲这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还有很多。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近3万人,他们的血样静静躺在中华骨髓库的数据库里,等待着与需要帮助的生命“相遇”。
“目前济南市完成捐献210例。仅去年一年就完成31例捐献,今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截至目前,8月份已经出了4例捐献计划。”济南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处工作人员介绍。济南的入库人数和捐献例数均居山东省前列,这背后是泉城市民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参与。
采访结束时,马爱玲正在收拾东西,休息几天后就准备返回工作岗位。她小心收好荣誉证书和奖杯,并将受捐者的感谢信放进包里。“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还会捐献。”她说,奉献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选择——选择相信善意的力量,选择成为别人的光。阳光穿过走廊,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年轻的济南女孩或许不知道,她两次伸出的手臂,不仅托起了母亲的生命,也为陌生人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无数像她一样的普通人,正用自己的热血与善良,书写着“奉献”二字最美的模样。(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