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又是一次生命接力的勇敢挽袖,是一次血脉传承的全力以赴。7月3日,来自基层医院“95后”急诊科护士小敬的一场特殊“生命急救”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温情上演。这次,他救治的对象并非眼前的急患,而是一位千里之外的血液病患者——21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滴答声缓缓流出,为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小敬也由此成为了全区第209例、首位羌族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急诊科这个与死神赛跑的前沿阵地,小敬比常人更深切地理解血液病患者的痛苦与对生命的渴望。正是这份职业的触动,促使他于2024年1月主动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时刻准备着的生命守护者。
2025年4月初,“急救任务”突至——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的HLA初步配型成功。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征询其捐献意愿时,这位习惯了争分夺秒的护士,回答同样果断而专业:“没问题!作为医护人员,我比普通人更清楚捐献流程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抢救生命,刻不容缓,这不过是换种方式的‘急救’罢了。” 这份源于职业本能的担当,掷地有声。
从高分辨配型确认到全面的健康体检,直至最终完成捐献,这位年轻的护士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勇气和责任感,全程独立、高效地完成了所有环节。采集当天,满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顺利采集完毕,这场跨越千里的特殊急救宣告成功。这袋珍贵的“生命种子”,不仅承载着生的希望,更象征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不同民族成员间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
急诊室里的争分夺秒,是职责;千里之外的“生命加急”,是仁心。这位“95后”男护士,用他的果敢抉择和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和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的善举,不仅是一次生命的“成功营救”,更是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温暖缩影。(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 段佳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