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大多数同学正忙于就业时,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自动化专业25届毕业生小朱却住进了医院。不是因为疾病,而是源于一次主动的选择:为了给一位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7月下旬,在江西省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小朱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血液分离机缓缓运行,他正为远方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儿捐献“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整个过程,他的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这份笑容背后,是他对一份承诺的坚定履行。
今年4月,正值毕业求职的关键时期,小朱接到了辅导员的电话,询问他的就业情况。小朱在电话里平静地解释道,“我接到了通知,我的造血干细胞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需要准备捐献。”
这场生命的约定始于2023年。小朱十分热心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献血活动中,他毫不犹豫地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彼时他未曾料到,这颗深埋的种子终会发芽。现在配型成功,他要去履行这份承诺。
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下,他将原本紧张的求职计划暂时搁置,全身心地投入到捐献的准备工作中,调整作息,加强锻炼,确保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捐献当天,学校和红十字会领导、辅导员老师专程来到医院看望小朱。采集过程中,小朱的状态显得平静而放松。“想到能救一个孩子,这点痛算不了什么”,当被问及感受时,他说“工作可以再找,生命只有一次。能救人一命,晚几个月工作完全值得。”约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意味着一位血液病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就寄托在自己身上,这份抉择已非勇气二字可以尽述。
采集持续了几个小时,那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小心翼翼地封装,即将送往患者所在医院。小朱微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也值得做的事。”
工作机会以后还会有,但救人的机会可能只有这一次。在人生最充满希望的毕业季,小朱推迟了原定的就业计划,选择了一场关于生命的“奔赴”。这份在毕业季交出的特殊“答卷”,闪耀着人性最温暖的光芒,也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最宝贵的担当。(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洪文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