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栖安
10月18日至29日,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举办。作为中国音乐界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大奖,自2019年首次落户成都以来,金钟奖已连续四届与这座城市深度绑定,形成了“奖城共生、互促共荣”的独特模式。这场音乐盛宴不仅为成都注入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也成为推动成都城市文化产业升级、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典礼暨闭幕音乐会现场(图源 红星新闻)
音乐与城市的连接,往往以其春雨润物的渗透力深入人心。赵雷的《成都》,让天南海北的人漫步至玉林路的街头,一同坐在小酒馆门前;郝云的《去大理》让无数人在苍山洱海间驻足,为那座小城赋予了诗与远方的气质;石家庄的“万能青年旅店”,则让这座北方城市平添了摇滚的气息。这种连接,不是简单的符号叠加,而是意味着城市气质的提升,城市品质的优化,以及城市文旅的井喷式发展。
有数据为证,从2019年金钟奖首次牵手成都,这些年来,“金钟效应”已散枝开叶,蔚成气象。截至2024年,成都汇聚6.5万音乐创作人才、3600余家音乐企业,音乐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目前全市已建成108个专业演艺场馆,每百万人拥有量达5.8个;2025年1-9月,全市开展营业性演出2.3万余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92场,票房收入超16亿元,带动综合消费73亿元;接待游客2.4亿人次,旅游总花费3266.4亿元。

金钟奖快闪活动-杨洪基在桂湖公园与市民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图源 红星新闻)
而具体到民众生活层面,音乐、艺术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特色音乐小镇、露天音乐公园、街头互动演出等,让人们沉浸在艺术之美中。很多人笑谈,在成都街头遇见音乐家一点儿都不奇怪。特别是金钟奖赛事期间,“金钟之星”惠民演出、音乐大师讲堂等千余场公益活动走进社区与校园。本届金钟奖更是汇聚了全国音乐界顶尖力量,378名经全国选拔的优秀选手来蓉参赛,近百名知名艺术家担任评委及演出嘉宾,近400人规模的专业乐团全程助力。
每一个心怀音乐梦想的人,都会去成都走走。到成都去感受音乐的律动,不仅仅是一种时尚,也逐渐成为一种出行习惯。穿越万水千山,只为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一份滋养;行走成都街巷,这里不只有美食、茶馆,更有会心的微笑。在“美食成都”之外,更有一个“音乐成都”,这或许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流连忘返。毕竟,城市不是只有冰冷的建筑,还有音乐。而音乐会让人有温度、有灵魂、有思想。

元杰、段俊在成都东郊记忆联手弹奏《歌唱祖国》,市民驻足合唱 (图源 红星新闻)
这背后,是一座西部大城“以赛促旅、文旅共生”的前瞻谋划与踏实践行。2022年,成都市政府出台《成都市音乐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音乐之都”,通过建设音乐小镇、举办国际音乐节、扶持音乐产业项目等,推动音乐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产业集群。今年4月,当地更是成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法院支持、地方产业部门协同的音乐文创领域专业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都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也标志着成都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迈入3.0时代。
当下,很多城市都在以创新文旅的方式“抢人”,而“音乐+文旅”无疑是最熨帖人心的一种。音乐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赋能文旅,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更会在这个过程中浸润城市、重塑城市,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让城市散发更恒久的魅力。(胡栖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