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0月30日聚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打造新时代财贸素养教育升级版。
近年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立足职教“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目标,围绕“五育并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融入铸魂育人全过程,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打造“五板块、四平台、E护照”的财贸素养教育新版本。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校门
五板块
学校积极构建“思政品格(德)、职业行为(智)、身心素质(体)、人文底蕴(美)、工匠精神(劳)”五板块财贸素养体系,将爱党爱国情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等贯穿其中,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涵养其内,并具化为24个指标、100个学生行为观测点。设计开发100项经典教育活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创新“青春成长E护照”,通过系统运算自洽财贸素养与教育活动间的内生逻辑,绘制“财贸素养图谱”生成“素养成绩单(财贸素养证书)”。
四平台
1.打造课堂教育平台,讲好京华故事
打造“百人百讲”财贸素养金课,思政课讲出“京城味”,聚焦京华百年,讲北大红楼、“一二·九运动”引导学生感受红色基因,走进“觉醒年代”。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实践”,讲双奥之城、京津冀发展引导学生看城市变迁,坚定“四个自信”。专业课讲出“思政味”,剖析首都各行业发展成就案例,金融专业讲红色财经,文旅专业讲红旅研学,建筑专业讲北京古建,让学生立足北京、聚焦专业,感悟“两个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志向。素养课讲出“职业味”,聚焦职业规划,贴合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人生目标,讲“京商文化、职业礼仪”,将个人喜好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打造文化育人平台,拓展教育阵地
打造“运河文化”育人项目。与市委教育工委、通州宣传部共同成立北京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开设运河行舟思政课,编演漕运码头剧目,探访运河畔历史遗存、革命文物,发起“运河学子百村行”等,传承运河文化时代价值,赋能思政引领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项目。与毛主席纪念堂、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香山革命纪念地等20多家纪念馆共建财贸素养基地。让学生走进纪念馆,沉浸式感悟“名人名家爱党爱国精神世界”。打造“京商文化”育人项目。举办老字号新春大集,设计老字号非遗活态展示与互动体验,以非遗体验形式,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与首旅、菜百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展劳模进校园,引导学生学习劳模精神。
3.打造实践育人平台,行走京华大地
举办“行走京华大地感悟思想伟力”主题实践活动,组建“百支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通州10个乡镇街道助力乡村振兴;走进通州10所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走进运河商务区、城市副中心三大地标新建筑开展志愿服务。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组建“百支课程实践团队”,千名在校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仿真实训。切身感受北京产业发展,体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强对城市发展的信心,树立“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志向。
4.打造竞赛育人平台,成就“京彩”人生
构建“校市国”全链条“异彩双创赛”,让学生体会北京双创之城的魅力,关注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转型,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学生坚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在中国国际创新大赛的舞台上,我们聆听着时令北京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讲述着他们通过创新二十四节气产品与线下活动相融合拓宽非遗产品市场,通过网络平台开辟非遗文化认知的数字通途。打造“课赛训”一体化“多彩技能赛”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各参赛团队在不同赛道的比赛中迎难而上,践行工匠精神,淬炼硬核本领。学生们将竞赛中的拼搏奋进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一技之长、踏实肯干”,在北京这座城市一定能成就精彩人生,在竞赛中上好名为青春的“大思政课”。
“E护照”
开发财贸素养信息化平台,创新“出勤打卡、评奖评优、作业测评、学分转换、审核认证”五种评价方式,由系统运算,赋予学生相应素养分值。分值可转换为“小水滴”定期换取奖品。“学习轨迹、积分情况、活跃度”等数据将实时存储在平台上,通过数据分析,生成“素养雷达图”。学校可根据雷达图调配活动供给,学生可参考雷达图调整活动选取。在毕业季,系统可自动生成“素养成绩单(即财贸素养证书)”。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深刻把握时代脉搏,紧密围绕北京的地域特色与发展需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融入“大思政”育人全过程。同时,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行走在京华大地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北京的城市变迁、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作者:徐楠、于海琪(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