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石家庄市某医院采集室内,血细胞分离机的嗡鸣声中,25岁的沧州退役军人小刘安静地躺着。随着25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缓缓收集,这份“生命种子”将紧急送往患者身边——从接到配型成功通知到体检完成捐献,这位年轻的退伍军人仅用4天就完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速递”。
2021年和战友相约去献血时,经在场的医务人员介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这份期待在2022年曾短暂亮起曙光。那是他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由于患者原因没有进行到捐献流程,谁也没想到,命运的齿轮在今年7月5日突然加速转动——一个“紧急捐献”的电话打破了平静。
“患者情况危急,需要立即移植!”电话那端的声音带着不容迟疑的紧迫。小刘握着手机,心潮翻涌。四年漫长等待,一朝夙愿得偿,这消息本身是甘霖;然而,一股忧虑也同时攥紧了他——自己连日身体不适,正服用消炎药物,这会不会成为救助路上的绊脚石?会不会对那位陌生却性命相托的患者造成一丝伤害?这突如其来的“紧急”,既是使命的号角,也是责任的担当。
使命当前,刻不容缓。小刘立即向单位汇报,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协调安排。不到一小时,他便已踏上从沧州奔赴石家庄的征途。抵达医院,体检、注射动员剂……流程紧凑高效地展开。
在石家庄市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当粗长的采集针头刺入他手臂的血管,一股奇特的释然反而充盈了他的胸膛。殷红的血液缓缓流出,他静静凝视着导管,仿佛能看见它承载的微光正穿透绝望的阴霾,奔赴远方那个脆弱的生命。此刻,千言万语都凝结成一句朴素的心愿:“能配型成功,不论对患者还是对我来说都是一份幸运。希望他(患者)不要有后顾之忧,我会坚定地守护他(患者)。”

四个多小时的采集时间里,小刘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唯独在看到采集袋时红了眼眶:“这就是能救人的‘生命种子’啊。”当沉甸甸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专人送往远方,小刘如释重负地比了个胜利手势。“如果以后还有配型成功的机会,我依然会义无反顾。”他轻声说道。
他曾是军营里的战士、天狼应急救援队的一员,如今是基层岗位上的公仆,但在生命召唤的紧要关头,他再次挺身而出,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守护的深意。那反复确认是否影响他人的焦灼追问,早已将一颗金子般的心映照得无比清晰。“希望更多人能携起手来,加入中华骨髓库,用爱心和勇气,为正在与病魔斗争的患者点亮生命希望。”这不仅是小刘的心声,更是一次对生命共同体的深情呼唤。(河北省管理中心 张新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