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中旬,张先生成功采集了250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寄托着爱心的“生命种子”在最短时间内为对方带来重生希望。
两次配型一波三折,十年坚守终赴“生命之约”
“能再次匹配成功很不容易,我也很意外,当然要全力以赴。”今年29岁的张先生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10年前就读大一时,他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得知只要留下10ml血样便可加入中华骨髓库,将有机会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时,他毅然决然加入。
2018年,张先生与一名患者配型相合,“因为当时我正在当兵,种种原因,我没能准时赴约参与捐献,我非常遗憾。”张先生说,他曾一度因为这一次没能参与捐献感到自责。他心想,“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要全力以赴。”
这一等,便是7年后。
今年4月,张先生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儿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时,他没有丝毫犹豫。“能在几百万的样本中再次匹配成功,几率很小。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一定要全力完成。”张先生说。
电话里,工作人员向张先生科普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他也早已了解过捐献的具体流程与注意事项。当工作人员征求他的捐献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
张先生坦言,最初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告诉家人时,家人非常理解并给予鼎力支持,“这是助人为乐的好事,还能救人一命,必须支持。”家人说。最后,经过高分辨检测和身体体检,结果全部符合捐献要求。
夜跑+清淡饮食,他用满分状态守护“生命种子”
为了顺利完成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自从接到配对成功通知的那一天起,张先生对自己的身体更上心,日常饮食也更加注意。“每天夜跑3公里,坚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加强锻炼,改变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
“我现在最大的期盼就是对方早日康复,希望患者勇敢坚强地走下去。回去以后,我希望能以我的自身经历影响身边人,给更多的人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希望更多志愿者们加入到队伍中来,将爱心传递。”张先生说。这是2005年以来,贵州省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554例,全国第20593例。
“其实造血干细胞捐献和普通的献血流程是一致的。打个比喻,我们的血液中有多种多样的成分,像是完整的五颜六色的豆子,比如红色豆子代表着红细胞;绿色象征着生命,代表了造血干细胞。那造血干细胞的提取过程,就是用血细胞分离机对绿色豆子进行识别与提取,再把其他的豆子成分,也就是我们其他的血细胞成分,重新传输回捐献者的体内。”贵州省人民医院(观山湖院区)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曹隽介绍,捐完以后身体会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到两个星期左右,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对身体健康是不影响的。
截至目前,贵州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管理中心入库志愿捐献者资料达83719人份,成功实现554例捐献(包括向中国香港捐献3例、向美国捐献2例)。
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临床治疗需求,现有库容仍显不足,亟需更多生命的火种点亮希望之光。只有数据库容量不断增大,患者找到配型的概率才会更高。为此,贵州省红十字会特向全社会发出诚挚邀请,呼唤每一位爱心人士,共赴这场生命接力赛,为每一个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家庭播撒温暖的种子。(贵州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