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视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本期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 赵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近年来先后建成国家骨科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区域创伤一级中心及省市骨科质控中心等重点平台,全面推动学科发展。
学科亚专科布局科学合理,形成了以关节外科、运动医学、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和骨肿瘤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关节外科亚专科聚焦复杂关节置换,包括髋膝关节翻修、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高位脱位人工关节置换、严重骨缺损与关节畸形等疑难手术。同时,科室积极推广微创保膝保髋技术,如单髁置换HTO,配备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在精准、微创、无痛关节置换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国产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并在华南地区率先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患者术后满意度达95%以上。同时,在国内率先应用3D打印钛合金补块重建技术,有效解决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难题,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与社会反响。
近年来,运动医学亚专科在技术创新与临床诊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微创关节镜技术居国内一流水平,4K超清关节镜为半月板缝合、韧带重建等手术提供更清晰视野,大幅提升手术精准度。3D导航与机器人辅助应用于前叉韧带重建、腱袖修复等术式,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双平面荧光透视技术实现关节稳定性的实时动态评估,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
在生物治疗技术领域,我们采用富集血小板治疗,优化了新型离心技术,提升生长因子浓度,用于治疗肌腱炎早期与骨关节炎。在干细胞治疗方面,应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临床试验两年随访显示软骨再生率超过70%。在智能康复与监测技术方面,通过可穿戴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术后肌肉负荷与疲劳指数,预防过度训练;AI康复系统通过动作捕捉分析康复动作的规范性,以个性化调整训练计划,显著提升术后疗效。
脊柱外科亚专科以脊柱微创与复杂畸形矫形为核心,联合数字骨科规划提升手术精准度。团队在国内首批应用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患者当天即可下床活动。在重度脊柱侧弯矫治方面,采用一期后路VCR截骨矫形技术,矫正率达70%以上,且无明显神经并发症。
创伤骨科亚专科重点发展多发伤一体化救治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微创固定,如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技术,并依托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实现48小时内手术率超过90%。同时,结合AI术前规划的骨盆骨折经皮复位技术,使术中出血量减少50%。
骨肿瘤亚专科依托多学科协作,开展肿瘤切除术后功能重建,包括定制假体、同种异体骨移植等。采用微波消融联合定制假体置换的保肢技术,使恶性骨肿瘤保肢率达国内领先水平。开展靶向药物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提高软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科室依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牵头制定多部骨科疾病诊疗专家共识,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
无痛关节置换与快速康复治疗是近年来骨科领域的重大进步,让患者实实在在受益。通过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等多模式镇痛,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相关副作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流程的推进,将住院时间缩短50%以上,患者术后1–2天即可借助助行器行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该模式同时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等卧床相关并发症,并改善长期预后。微创技术减少肌肉等软组织损伤,早期活动促进假体与骨骼融合,延长假体使用寿命。此外,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住院时间缩短直接降低住院费用,间接减少陪护成本与误工损失。患者心理获益良多,快速回归社会,降低术后抑郁风险。
目前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骨关节炎患者超过1亿,关节置换年手术量年增长率超过20%。快速康复技术潜力巨大,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无痛化、快速康复成为刚性需求。未来需着力解决资源分配、患者教育等系统性问题。
未来,我们团队将以创新技术为基石,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骨科诊疗与科研创新中心,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精准化、人性化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出品单位
光明网卫生频道
联合出品
医左医右
主创团队
出品人:李丹
联合出品人:周磊
制片人:李丹 何雨霏
监制:任波
编辑:李丹 牟舒琳
剪辑:何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