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浩月
10月24日至25日,2025“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系列活动在成都科幻馆举办。本次活动,国内外科幻“大咖”齐聚成都,海内外作家踊跃参赛,共收到有效作品2007部,较上年提升72%,其中包括来自35个国家的166部海外作品。

2025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现场(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组委会 供图)
在公众心目中,成都作为“文艺之城”已经深入人心,文艺与生活方式的紧密结合,使得成都成为理想的居住地与旅行目的地,“文艺”已经成为成都的深厚底蕴。近年来,成都在一些文艺领域异军突起,比如《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让人看到成都动漫产业的快速崛起,“动漫之都”开始与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美食之都等诸多城市名片并驾齐驱。而以“天问”计划为平台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正使得成都成为中国科幻产业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清晰展现了“科幻成都”的运营模式转型。2024年12月,《成都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这是一份以官方名义发布的蓝图完整、布局全面、路径明确的规划。正是在这一规划下,“天问”计划自诞生起便自带产业基因,其面向华语科幻创作界所举办的文学大赛,兼具“文学事件”与“产业事件”两大属性。2025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的奖项设置,与科幻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内容转化进行全面衔接,这一目标的直接性,得益于主办方对科幻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对于新生的科幻IP,要将其当作火种,迅速点燃,尽快释放其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大赛配套成立的版权经纪人团队,由行业资深从业者组成,堪称“梦幻团队”,这样的经纪方式,在整个文化领域极具开拓性。缩短获奖作品内容开发的时间,开启“评选即转化”模式,让低效循环变高效产出,创作端与产业端从未如此“亲近”。
“科幻雨林”作为一个感性的、抒情式的说法,出现于成都官方话语体系,标志着成都科幻产业的生态构建,从一开始便具备全链条培育意识。在人才储备方面,“天问签约作家库”与“科幻文学创作营”为成熟的科幻作家与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幻新人,提供了公开、平等、互助、帮扶的机会;在创作支持方面,开创了“工作坊+导师制”模式,从思维层面指导创作者,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理解影视、游戏等媒介的叙事逻辑,少走弯路;在版权运营方面,组建起“天问”国际版权经纪人团队,规范了科幻IP的国际版权交易流程,涵盖授权标准、分成模式、法律保障等核心环节,有望解决长期以来中国科幻IP“出海”面临的版权混乱、定价模糊等问题——让中国科幻IP更好地走向国际、参与全球化科幻创作竞争。

签约仪式现场(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组委会 供图)
这场火热开展的科幻文学实践,正在帮助华语科幻“出海”走出一条成都路径。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面向全球征稿,意味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华语科幻创作者会在他们的作品里融入不一样的视角、故事、元素——这是一场以中文创作为基础的国际对话,是一场不分主客场的创作竞技。在这场有关想象力与作品落地能力的竞争当中,中国故事以国际通用的叙事语言被看见,国际元素将结合中国土壤孵化出面向更开阔受众群体的作品。
当然,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是文艺作品的构成部分。“科幻成都”的崛起,使得“科幻”成为“文艺成都”冠冕之上的一颗明珠,科幻元素不但会使“文艺成都”更加多元,也会让成都的文艺形象增添诸多国际范儿。期待看到“科幻成都”这一正在发生的现实故事,能够持续给观众、读者、网友带来惊喜。(韩浩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