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秦川
10月17日,总投资超30亿元的中微公司成都研发及生产基地暨西南总部项目在成都高新西区正式开工;9月29日,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AE200-100首架机正式下线;不久前,大公博创推出DG-W1001全频段无人机侦测设备,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近期,成都高新区频频迎来高光时刻,一个个特色产业园区拔节生长,一家家高新企业得到行业点赞。
中微公司成都研发及生产基地暨西南总部项目开工现场。(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供图)
去年10月24日,成都召开的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简称“立园满园”行动)。从“立园满园”到“百花齐放”,短短一年时间,成都高新区交出了优异答卷。
从园区有“哪吒”,到“高新智造”闪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筑牢区域经济“增长极”,这张成绩单含“质”量高、创新性强。比如,日前,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出国产首颗4通道12位40GSPS高速高精度射频直采ADC芯片—HWD12B40GA4。这一突破不仅再次刷新了国产ADC的性能纪录,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射频直采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957户、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112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各项指标均居四川省、成都市首位。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9.1亿元,增速6.2%。
成都天府软件园(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供图)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优异成绩单来自夯基垒台,来自精准施策,来自协同发力。正是因为制度设计精准,措施落地高效,才有厚积薄发。
产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兴则园区兴。一年来,“进解优促”与“立园满园”双轮驱动,正带动成都高新区经济“全盘活”。举个例子,今年8月,成都华沃顺通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因租约到期急需搬迁,天府新谷园区不仅提供了新空间,还主动减免租金30万元,并迅速响应企业出海需求,3天内对接专业律所资源。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坦言,“园区不只是房东,更是合作伙伴。”
从“企业找政府”到“政府找企业”,变化的是理念,鼓舞的是人心,带来的是实效。
此外,在“进解优促”工作机制下,成都高新区的服务从普惠性向精准化升级,也可圈可点。有个细节是,一家企业期望与国内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进行合作。面对这一需求,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迅速牵线搭桥,“目前Ⅱ期临床试验正在稳步推进。”面对合理需求,牵线搭桥,“牵”来了互利合作,搭建了共赢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供图)
回顾一年来的发展路径,可清晰发现一个基本事实,“立园”是根基,重在塑造产业生态的独特标识与内生动力;“满园”是目标,重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企业获得感。
“立园”,本质上是对产业规律的尊重。唯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明确主攻方向,才能避免“贪大求全”的误区,实现“百花”各有其姿、各美其美。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长得好”,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的良性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一言以蔽之,“立园”与“满园”的协同,背后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刻重构。真正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力,才能出现百花齐放之盛势。
以“立园”夯基、以“满园”聚气,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实践,不仅初步实现预期目标,还对更大范围的产业园区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园区“一子落”,经济“全盘活”。以“立园满园”妙笔,绘就“百花齐放”盛景,值得欣喜。以“立园”筑巢引凤,以“满园”厚植生态,没有完成时。作为经济大省四川的发展“压舱石”和“主引擎”,成都以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成为撬动点,取得了鲜亮成绩。站上新起点,砥砺奋进,拼搏创新,未来更可期。(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