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0月19日聚焦——中国戏曲学院:“以戏载道,身临其境”探索沉浸式思政育人新路径。
中国戏曲学院校门
在戏曲的唱念做打中开展思政育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戏曲学院以“以戏载道、身临其境”为主线,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剧场、融入历史现场,让传统戏曲艺术与新时代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以美育德、以艺铸魂”的沉浸式思政育人新路径。
名家领读:构建“艺术中的思政课堂”
2017年秋,中国戏曲学院作为牵头单位,承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名家领读经典——艺术院校市级思政课”。学校联合北京七所艺术高校,依托各自艺术特色,共同打造“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大思政课品牌。
课程打破校际界限,汇聚艺术名家与优秀作品的精神力量,打造深受学生喜爱、获得社会好评的思想盛宴。濮存昕、冯远征、孙毓敏、李树建、宋飞、王黎光、俞峰、廖昌永、仲呈祥等近百位艺术家登上讲台,结合人生经历与艺术追求讲述理想信念,用艺术语言阐释思想真理。
教学内容凸显艺术院校特色,将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诗词等艺术形式与艺术家的人生道路、精神追求紧密结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例如,在“抗战精神的艺术回响”主题课程中,艺术家们打破传统课堂限制,以音乐、绘画、戏曲等方式再现民族奋斗历程,将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协同共建:形成贯通全学段的育人体系
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北京七所艺术高校共建“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平台,整合跨校资源,打破校际壁垒,推动思政教学资源共享。该课程面向全市艺术高校学生开放选课,设置专题授课、小组研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艺术搭台、思政唱戏”的协同育人格局。
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戏曲特色思政课链”。大学与附中联合教研,指导中小学将戏曲故事与思政原理相融合,协助中关村一小金帆京剧团创编少儿京剧作品,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通过全链条衔接,实现戏曲艺术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沉浸体验:打造“入戏”更“入心”的思政课堂
在中国戏曲学院,思政课堂不仅在讲台上,更在舞台与现场。
学校将红色场馆、艺术空间转化为教学现场,营造历史“在场感”。2024年11月,学校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推出首堂“场景沉浸式”思政大课。课程由5个经典历史片段串联而成,以革命历史为主线,融合文物、场景与表演。师生身着年代服装沉浸式演绎历史情节——京剧名家张建峰饰李大钊,学生再现工人运动场景,使历史事件从书本“跃入现实”。课程借鉴“剧本杀”式逻辑设计,引导学生从“观课者”变为“入戏者”,通过艺术感染力强化理论认同。师生共同演绎工人罢工场景,在“共演”中实现“共情”,在角色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同台演出京剧片段,传递革命精神,《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唱段在剧场回响,将情感共振升华为思想共鸣。
2025年6月28日,一场主题为“铭刻·传承·新生——抗战精神的艺术回响”的大思政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举行。学校采用“场景还原+艺术演绎”的沉浸教学方式,以艺术重现红色经典。抗战雕塑园中38座雕塑巍然矗立,将抗战历史凝结成一幅幅悲壮画卷,学生化身为“历史主角”,在艺术场景中沉浸式体验历史事件。“场景沉浸式”思政课构建了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吸引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入戏入景”的艺术实践实现“共情共鸣”的育人效果,成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以美育德、以艺铸魂:艺术思政融合的“北京范式”
“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已成为北京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品牌。系列课程每学期吸引300余名学生线下参与,线上直播观看近万人次。课程实现理论实践双向赋能:艺术赋能思政——戏曲展演、音乐解析等形式使抽象理论具象化,增强感染力;思政引领艺术——引导学生扎根人民、服务社会,创作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以艺术唤醒共情,以体验驱动内化,以协同实现深耕。艺术的感染力、体验感与审美价值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思想深度,实现价值引领的“润物无声”。在名家领读、多元表达与场景共创中,历史精神与时代价值得以“活态化”呈现,开辟出“以美育德、以艺铸魂”的思政教育新路径,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北京范式。(作者: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