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0月13日聚焦——北京印刷学院:立足出版强国建设,打造行业特色型高校“大思政课”矩阵。
北京印刷学院综合楼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022年7月,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2023年10月,北京市委出台《北京市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提出要把准实践教学的主题,形成具有首善标准、首都特点、首创精神的全国示范性“大思政课”建设模式。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贯彻教育部的工作方案,执行市委的建设部署,北京印刷学院立足出版强国建设对高素质出版人才的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学科与专业优势,探索形成了以《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为引领、“矩阵化设计、大资源开发、立体式协同”为路径的“大思政课”建设方案,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贡献了“北印方案”。
矩阵化设计,建构教学体系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由纵向三模块(“理论课”“实践课”“课后课”)、横向三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构成的矩阵化教学体系。
“理论课”聚焦学生关心、事关行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开展专题教学,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出版。“实践课”聚焦出版行业的历史成就、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业单位里的思政课”“行业展会上的思政课”,增强学生对出版行业的感性认知。
“课后课”聚焦“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以小班交流方式分享收获体会,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教学效果。通过“听—看—思”相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大资源开发,保障教学运行
在用好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印刷博物馆等既有实践基地的同时,建立了由红色资源、行业资源构成的“基地”矩阵,由出版界专家学者、从业人员、校友、馆员构成的“师资”矩阵。
红色基地围绕北京的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与北大红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签订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
行业基地以出版、印刷、发行三大行业门类为重点,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北京出版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学校层面已建成15个实践教学基地,并依托中国出版协会、行业单位和校友资源,联合学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建了60余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由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校友、馆员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格局。
立体式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在校级层面,按照“行业协会+学校”的模式,成立了由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马院书记组成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理论教学专班”和“实践教学专班”,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牵头。
在院级层面,按照“基地+学院”的模式,每个基地由一个学院牵头负责,成立“课程思政团队”和“实践教学团队”,实现了课程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依托这些机制,学校打造了《出版概论》《印刷概论》《艺术概论》等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策划了“马背上的印刷机”“校友带你逛展会”等60余堂“行走的思政课”,并组建200余个红色出版实践团队,开展“百馆·千书·万文”“寻访红色出版足迹”“致敬出版大先生”等系列活动。
截至目前,15个实践教学基地和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已覆盖全部本科学院,《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已覆盖2023级、2024级全体本科生。两年来,共有4031名学生选修《大国出版》,800余人次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学习,5000余人次参加有组织的实践教学,实践成果显著。
学生们普遍认为,《大国出版》是“一门引领他们不断攀登出版知识、文化、思想与精神高峰的思政金课”,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示范和经验借鉴。(作者: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