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0月10日聚焦——北京服装学院:“思政+艺术”赋能时代新人培养。
北京服装学院通州校区校门
北京服装学院在办学中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特质和优势,为学校“大思政课”品牌打造提供了独特视角,奠定了实践基础。学校将艺术特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思政+艺术”为改革路径,创新载体、优化模式,倾力打造彰显北服特色,集知识传授、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于一体的“大思政课”,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思辨能力、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行业优秀人才。
构建融合体系,创新育人模式
北京服装学院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贯穿教学全过程,围绕艺术专业学生需求,优化教学资源供给,形成“供给改革—需求面向—特色育人”的改革思路,打造党建引领下“思政+艺术”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课”,通过特色思政课堂、特色艺术作品、特色红色实践、特色育人秀场、特色沉浸舞台、特色数字融媒体等平台,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协同创新,构建了具有鲜明北服特色的“大思政课”体系。
在教学目标上,北京服装学院改变传统思政课单一的思想教育目标,融入艺术专业素养培育目标。例如,在讲解传统文化相关思政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艺术设计角度思考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增强其专业创作能力,实现思政与艺术专业教育目标的协同。
在教学内容上,北京服装学院深入挖掘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环保理念、民族文化传承等思政要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学校通过特色思政课堂、艺术作品、红色实践等多元平台,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开发特色资源,强化实践育人
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围绕课堂主渠道,北京服装学院系统梳理提炼与艺术设计相关的思政元素,精心编写了20余万字的《北京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案》,构建了包含540余幅图片、20余万字的特色教学资源库,涵盖不同课程的特色案例,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提供了丰富素材。
北京服装学院注重多元场景沉浸育人,以实践创新强化体验感知,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化和转化。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以国家大事要事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以绘画、摄影、雕塑、微视频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结合,创作出大量优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思政教育成效的生动体现。在此基础上每年举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艺术作品展”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红色文化+专业特长”的特色品牌。北京服装学院还积极推进红色资源沉浸式教学,打造“课堂+基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红色教育。同时,注重秀场与演艺活动中的思政教育,打造“秀场里的思政课”,将秀场变课堂、T台做讲台,校领导带头讲授特色思政课,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此外,通过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红色舞台剧大赛等品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
打造网络阵地,创新话语表达
通过创建“BIFT艺海思苑”微信公众号,开设《名画“春秋”》《以衣载道》《红色“时光机”》等特色栏目,以图文、视频等形式传播思政内容。这些内容立足北服特色,成为时尚党建与思政教学的特色载体。例如,在《以衣载道》栏目中,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服装风格的变化,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红色文化以时尚、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受到广泛欢迎。
用服装演变史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以雕塑、绘画作品诠释革命精神,形成“以艺载道、以美育人”的独特话语体系。这种话语表达,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理论灌输的模式。以艺术作品、设计案例为载体,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符合艺术生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大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通过一系列改革实践,北京服装学院“思政+艺术”的“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对思政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入,创作的艺术作品多次在校内外展出,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入脑”到“入心”的转化。教学改革成果丰硕,特色教案和资源库推动了教学模式创新和理论研究,产出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秀场里的思政课”受到媒体广泛报道,与京内艺术院校联合策划的“名家领读经典”思政公开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跨校共享,形成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
北京服装学院“大思政课”建设以艺术为桥,贯通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既彰显了“为人民而设计”的办学初心,又探索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特色路径。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思政+艺术”品牌建设,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作者: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