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10月3日聚焦——中央财经大学:探索财经报国思政育人新范式。
中央财经大学主教楼
中央财经大学始终秉持“立德树人财经报国”的使命担当,深入挖掘学校红色财经血脉,充分发挥财经院校优势、汇聚财经学科力量,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全力构建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育人体系,着力打造习近平经济思想大讲堂,形成“1+3+4+N”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构建一个课程大体系
学校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立足财经院校的校情学情,将全面系统讲好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思政育人主线,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大主题,构建以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简称“概论”)这一“第一课程”为核心、以开好思政课程为基础、以建好思政课程为协同、以谋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拓展的课程大体系,不断筑牢主渠道。
一是开好“第一课程”,讲好中国经济发展道理。学校党委将高水平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思政课建设首要任务,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好“概论”课建设,多次到马院调研课程开设情况,多次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讨论“概论”课建设,统筹全校优质资源办好铸魂育人“第一课程”,并强调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机融入。
二是全面建设思政课程,有机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开好讲好“概论”课的同时,协同推进各门思政课建设,已形成本硕博8门思政课必修课联动体系。强化教工党支部与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支部理论学习与思政课教学研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跨教研室常态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创新实践教学,开展课堂主题研学,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融合各门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阵地建设,依托“一院三刊两中心”,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创新理论学术化研究与学理化阐释,为思政课教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协同建好课程思政,着力提升财经报国素养。成立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校领导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施方案》,重视学科间横向纵向等多维度、多向度、多层次融合,汇聚各学院优势力量,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设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要脉络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四史’大讲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财经中国”等课程思政,产出系列成果。
四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讲好中国经济精彩故事。学校深化与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合作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与北京市昌平区教委签署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合作项目,与顺义区教委联合设立10个经济类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开展一体化教研、实践教学,探索形成“理论共研、师资共育、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协作机制。组织海淀区、昌平区、西城区等20多所中小学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师交流10余次。开展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围绕“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一体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主题,联合大中小学六个学段教师开展教学研讨。
打造三大理论“金课”
学校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擦亮财经报国排头兵金名片,在深入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贯通中,突出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融入为主线,通过汇聚财经学科“大师资”,着力打造具有理论标识、财经特色、全面立体的三大理论“金课”。
一是推出“习近平经济思想大讲堂”。学校通过汇聚财经学科领域的顶尖师资,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改革创新,于2024年起面向本科新生开设“习近平经济思想大讲堂”。由校长马海涛开启首讲,副校长李涛、李建军、陈斌开先后讲授,形成高位带动效应。四位经济学专家重点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授经济重大前沿问题,极大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在全校掀起了师生共研共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热潮。
二是创建“龙马学者大课堂”。学校充分发挥各学科尖端人才资源优势,引入校级人才项目“龙马学者”等“大师资”,自2021年起在研究生思政课中创建“龙马学者大讲堂”,鼓励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思政教育和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培育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
三是开发“红色财经校史大学堂”。学校始终赓续红色校史基因,在2024年完成校史馆更新改造的基础上,用好“一干多支”的校史体系、红色财经文物档案、中财大学人精神故事等校史资源,打造“红色财经校史大学堂”。开展馆院(校史馆+马院+其他学院)合作机制,实施“讲解员+思政课教师”双师制度,开展校史育人专题,将思政课搬到校史馆,把校史融入思政课堂;面向学生选拔培训“校史思政小讲师”,分类分主题开发校史财经学堂,在馆内相关区域进行讲授;将校史主题讲授融入新生第一课、主题党日、实践研学等,逐渐形成汇聚效应。
构造四大特色实践品牌
学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通,将强化理论武装与突出实践育人相结合,锚定财经报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建好用好各级各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调研主线,组织学生回归“社会场景”,开展经济类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把财经学科优势转化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扎根大地的研究成果书写“财经报国”的时代答卷。
一是开展走进企业的“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调研品牌活动。学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学思践悟、深学笃行习近平经济思想,以“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调研项目为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引导研究生深入参与国家战略和社会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逐步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按照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聚焦“新质破茧”“数实深融”“智造破局”等主题,建立一批“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调研基地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研。
二是开展走进乡村的“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治理经验调研活动。依托全国财经类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组织开展“财经报国青年力行”实践育人活动,每年至少有280支团队近3000名师生开展深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基层社会治理一线笃学力行实践活动。实践调研团队围绕“新质乡土”“两山金桥”“垄上智耘”“青绿答卷”“乡链赋能”等主题,聚焦发展痛点,应用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战略,完成了200余篇高水平调研成果。
三是开展走进金融领域的“大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实践调研。充分发挥金融学科优势,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围绕“科金血脉”“大国金盾”“大国治汇”“大国金融”等主题,开展多样实践教学。
四是开展走进西部的“筑梦西部”国家重大战略新篇实践调研活动。鼓励师生积极投身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新需求、国家治理大战略,围绕“西翼强基”“兴边共富”“丝路新贸”“西部新篇”等主题,举办扎根中国大地、走进西部地区支教调研,感悟西部发展实践伟力的专题实践活动。
打造N个系列网络精品课
学校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通过升级智慧校园,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思政教育体系,为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赋能增效。
一是创设“财经报国微党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财经领域的实践应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主题,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学习教育、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系列主题,组织师生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微党课大赛,以“短、精、新”的形式,讲好财经领域的思政故事。
二是推出“红色财经微视频”。坚持赓续红色校史基因,以中央财经大学的红色校史和财经实践为切入点,依托校史馆开展“红色财经·薪火相传——行走在校史馆中的‘实景课堂’”,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红色基因育栋梁,经世济民谱华章”校史讲解微课大赛,组织师生用好校史馆文物、展品等讲述校史中的红色故事,利用数字化技术形成红色财经校史、中财学人精神、优秀校友事迹等不同类型的微视频,择优遴选并开展宣介推广。
三是上线“数字财经新慕课”。依托数字平台同步推进数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中财慕课建设。慕课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实践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助力财经报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中央财经大学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时代财经拔尖创新人才。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建好“1+3+4+N”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引领中财学子以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践行财经报国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