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互动话题】临床工作中,心血管、呼吸和睡眠等团队如何协作,为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
霍勇教授:心血管医生应明了,心血管病防治绝不能忽略呼吸疾病的影响。两者不仅是共病或相互作用,更可能在预后上产生“1+1>2”的叠加效应。
“心肺共治”的共同点在于炎症、感染、缺氧等机制相似,重症阶段也有共同的干预措施。不一致之处在于,某些呼吸药物可能对心脏有副作用,反之亦然。需要评估不同疾病对病情加重的具体贡献程度,临床上还需仔细分析。
肖毅教授:一位患者因心悸到心脏科就诊,心内科发现是房室传导阻滞,病情相对严重,准备安装起搏器。术前医生多问了一句:“夜里打呼噜吗?”家属反映其打鼾和呼吸暂停非常严重,于是继续转诊呼吸科。
睡眠监测显示,患者有严重的呼吸暂停和低氧,这正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原因。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暂停和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改善。
马靖教授:我在肾脏科病房会诊时遇到一位患者,在交谈的过程中,病人坐着就睡着了。该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曾放支架)、肾功能不全。服用四种降压药后,血压仍控制不住,同时白天嗜睡。
睡眠监测显示,患者每小时呼吸暂停89次,最长憋气127秒,随时可能发生脑出血或心血管事件。经治疗,患者精神好转,心情有明显改善,血压也稳定下来。
【现场MDT会诊案例】中年男性,有“三高”和吸烟史,体型肥胖,主诉白天没精神,夜间鼾声如雷,偶发胸闷。
霍勇教授:患者去心内科、呼吸科或内分泌科,都有可能。这类患者最关键的特征是肥胖和打鼾,这是心血管疾病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肥胖大多是不良生活方式所致,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危险因素管理。此外,一定要重视OSA等疾病的影响,需要对这位患者进行更详细了解。
肖毅教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中年男性、肥胖等,该患者基本符合。我们会重点询问患者是否夜间打鼾,有无呼吸暂停、晨起口干、夜尿增多等情况,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病史采集非常重要。
若病史符合特征,会安排夜间睡眠监测,并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若患者伴有肥胖,首先建议其减重。若患者属于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并伴有高血压或心脏病,首选无创正压通气,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呼吸机治疗。若患者没有明显肥胖,但有颌面结构异常,可考虑颌面外科手术。
马靖教授:呼吸科与心血管科常有共同的病人,他们同时就诊于两个科室,或者存在相互转诊。患者若来呼吸科,肯定是先筛查睡眠呼吸暂停。若其长期吸烟伴白天胸闷,还需筛查心血管疾病。
此类肥胖、吸烟、呼吸暂停患者,尤其是与活动相关的胸闷不适,可能潜在心绞痛。站在呼吸科角度,我们还会询问活动耐量情况,如果有下降,我们会为患者做肺功能检查,排除哮喘或慢阻肺等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阻肺,其肺外合并症之一就是冠心病。
联合出品
光明卫生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监制 李丹 沈天林
制片 顾成炜
主持人 李丹
编辑 牟舒琳
摄像 逯成业
后期 孙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