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9月27日聚焦——北京语言大学:学用结合,高质量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六年来,北京语言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守正创新,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学校党委始终站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牵头抓总、把关定向。校党委书记倪海东、校长段鹏带头走上讲台,用创新理论和典型事例,生动讲授“大思政课”。校领导多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参加思政课程集体备课会,与思政课一线教师共同研讨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创新等,助力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
为使思政课更加富有生气、焕发朝气,学校着力打造生动立体、活跃精彩的思政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心耕耘精品思政课,提升核心课程的“含金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二)》入选北京市“人才培养共建项目-优质本科课程”。学院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党史教育主题党课十五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主题党课十八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课十八讲等系列专题讲座以“接地气”的素材和案例启迪师生理论思维。学院广泛应用现场展示、专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沉浸式的学习形式,让思政课堂上学生的双向互动性显著提高。
2.实践引航,让思政课堂“兴”起来
北京语言大学重视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生,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领悟思政课这堂大课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起到了凝心铸魂、践行担当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学校加大力度建设校内外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以实地研学、基层调研、宣传宣讲等方式促进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长本领才干。学校举办思政课社会实践成果课堂汇报暨北语“思行京华”大思政课成果展示活动,挖掘学校红色文化基因制作而成的《使命·传承》作品在“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
紧扣“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学校精心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和寒假返乡实践,今年有1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经锻炼、开眼界、长才干,在深学笃行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3.培优师资,让思政课堂“强”起来
北京语言大学多渠道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他们以过硬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持续推进思政育人实效的增强。
学校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教学工作坊,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一对一辅导,开展思政课备课会、研讨会等,助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成长。学校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获得“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1名教师参加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以赛促教拓展了教师学科视野,强化了教研教学能力,也让教师勇于担起坚守育人底色、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作者: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