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9月29日聚焦——中央民族大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开展“知行中华”铸魂育人工程。
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
行走,已成为中央民族大学育人体系中一道常态化的风景。
中央民族大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入开展“知行中华”铸魂育人工程,在巩固寒暑期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春季社会实践作为拓展“大思政课”格局的重要载体,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路径。
登正阳门箭楼,师生于中轴线远眺中共话“六合同风”的治理智慧;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学子在草方格田间亲身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探访小米汽车工厂,青年于智能化产线切身感受“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这场跨越山河的“大思政课”,正逐步构建起融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国际视野于一体的育人新场域,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育人新路径。
寻迹山河:在场景体验中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思政教育嵌入广阔社会天地,是学校社会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也成为推动认知深化与价值内化的关键路径。
学校深入挖掘博物馆、文物古迹等资源的育人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把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场教学。
正阳门箭楼,城楼巍然、城砖厚重,师生们跟随蒋爱花教授的讲解,体会“择中立宫”的空间美学与治理传统,让这条千年轴线化作贯通古今的文化通衢。在永定河畔,奔流不息的河水成为课堂的背景,教师王冬丽以河为线,讲述其作为“民族交融时空坐标”的故事,让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三交史”从一个书面概念化作一段鲜活的“母亲河”篇章。
学生们在触摸历史、走进现场、倾听故事的沉浸式体验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进一步理解了“五个共同”的历史根基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理解与热爱。
融古贯今:为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夯基垒土
“文化传承”与“科技探新”双线并进、深度融合,是“知行中华”实践育人工作的鲜明主线。这一设计既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又彰显了面向未来的视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劲的时代动能。
在“文化传承”一线,学校精心组织系列沉浸式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场景化教学中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师生通过典籍诵读体悟文明源流,沿北京中轴线开展艺术研学汲取智慧,深入老字号企业见证守正创新的活力。一名埃及留学生由衷赞叹:“这次经历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科技探新”一线,学校重点组织西部学生走进科大讯飞、华为等前沿科技企业,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操作讯飞听见系统、参与鸿蒙公开课、参观智能工厂等环节,“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变得可感可知,有效激发了学生们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知行合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厚基础、宽视野、重创新”的育人理念为引领,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本次实践的突出特色。
学校推动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系统设计实践内容,构建起集中组织与自主参与相结合的实践机制。活动期间,共有来自21个学院的1500余名师生参与集中实践,累计带动13000余名学生广泛加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开展《四书》经典诵读,引导师生在文本研读中把握中华文脉;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师生沿北京中轴线进行艺术采风,将传统美学转化为具有“国潮”气息的视觉与表演作品;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走进人工智能实验室,探索科技与人文交汇的可能;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中外学生共同走进老字号企业,体验非遗技艺,促进文明互鉴;边疆实践团则深入基层,将专业知识服务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专家名师全程参与指导,确保实践有深度、有内涵、有收获。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深化了专业理解,提升了综合素质,更将服务国家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各类实践活动形成了经典研读心得、文艺创作、调研报告等形式多样的丰富成果,实现了思政引领与专业成长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铸魂育人:以青年担当书写奋进答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将课堂延伸至历史现场、文化场馆、广袤边疆与创新一线,打造出一系列“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师生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在体悟“两个结合”伟大实践中感受思想伟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强使命担当。
面向未来,中央民族大学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内涵建设,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赋能学生成长成才,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汇聚复兴力量的关键载体。(作者: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