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初,短短两天时间里,珠海市红十字会接连在中山大学附属某医院见证了两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两位“00后”捐献者用行动为血液病患者送去了希望。
小冯:一波三折的救人路,初心不改
小冯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在校学生。他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0581例、广东省第2410例、珠海市第8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位“00后”的捐献路,藏着一段充满波折却始终坚定的故事。
2023年9月,小冯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听红十字志愿者科普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当场决定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当时就觉得,万一能帮上别人呢?”这个简单的念头,成了他后来坚持的初心。
2025年上半年,小冯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刚得知匹配成功时,我其实也有点担心,不过在网上查了些捐献的知识,知道不会有长期影响,还能救人,觉得很值得,就答应了。但家里人和亲近的朋友都反对,他们担心我的身体。”小冯说,“珠海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我做了很多科普,还特地联系了有过捐献经历的医生,让他打电话给我家人讲解,家人才同意我捐献。”
经过高分辨配型、体检等一系列流程,采集日期初步确定。可就在捐献前夕,受捐者因病情波动,采集计划被迫延后。“当时心里挺替受捐者担心的。”小冯说。但不管是初次确认捐献意愿,还是延后后再次沟通,他的回答始终是:“我愿意,只要受捐者可以,我时间上都方便。”等待的日子里,紧张与牵挂时常涌上心头。
7月,捐献时间重新确定,恰逢暑假,小冯特意从400多公里外的广西老家赶回珠海。“所有前期准备都在珠海做的,回来捐献心里更踏实。”
8月采集的当天,这个年轻的身影,用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担当——哪怕前路有波折,只要认定了“救人”这件事,便会一往无前。“能顺利完成捐献就好,希望受捐者能早日康复,健康成长,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小陈:生日遇捐献,本命年里的奇妙缘分
24岁的小陈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0735例、广东省第2415例、珠海市第8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巧的是,这天既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本命年,这场生命接力成了最特别的“生日礼物”。
小陈与献血的缘分,要从上学时说起。当时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读书,图书馆门口的献血车和学校鼓励献血的推文,让他第一次尝试献血。献血时,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采血护士详细讲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他当场答应:“如果真能匹配成功,给我一次救人的机会,那会是一辈子的荣幸。”
其实这并非他第一次与患者“结缘”。2023年,他曾接到过高分辨配型的邀请,当时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只是后来因特殊原因没有了下文。没想到今年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更意外的是,采集日期恰好定在生日当天。“太巧了,就像命中注定一样,本命年的生日能做这件事,真是特别的缘分。”小陈说。
5月,在珠海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协助下,他顺利完成高分辨配型、体检等环节。6月,他接到了确定采集计划的通知。
为了此次捐献,小陈的家人和单位给予了全力支持。捐献当天,父母特意来到现场加油打气。“爸妈一直说,只要是我想做的事,他们都支持。”他所在的香港机场保安有限公司也提前将夜班调成早班,避免熬夜影响捐献,领导和同事们纷纷为他的善举点赞。
捐献结束后,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围拢过来,唱生日歌、切蛋糕,陪他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经历过这次捐献,我更想多为社会做些贡献,希望大家都能热爱生命、平安生活。”小陈感慨道。他特别想对正犹豫是否捐献的人说:“小小的付出,能换来大大的回报。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却能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那种帮助他人的快乐,无法用言语形容,会让你觉得生命更有意义。”
以爱为灯,让生命接力延续
两天内先后两例306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捐献,不仅是数字的巧合,更彰显了珠海这座城市的爱心厚度。两位“00 后”捐献者都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有着深厚联结—— 一位是在校学子,一位是校友。他们的善举,既源于个人的善良和勇气,也离不开学校长期以来对公益理念的倡导以及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从校园里的献血车到鼓励奉献的氛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让“奉献”成为青年学子成长中闪亮的底色。(珠海市红十字会 商睿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