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初,武警广东省总队肇庆支队二级上士小王在广州定点采集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这场跨城的生命接力,与半年前他“跨栏救人”的壮举形成呼应,两次挺身而出的“跨越”,成为新时代军人践行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注脚。
6年等待,从受助者到捐献者的信念传承
时针拨回2019年,彼时小王的父亲被确诊癌症,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的家庭陷入困境。就在一家人感到绝望时,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如潮水般涌来。陌生网友的慷慨解囊、邻里乡亲的嘘寒问暖、慈善组织的全力帮扶,一点一滴汇聚成驱散阴霾的阳光,帮助这个家庭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那段日子,是陌生人给予的温暖,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回忆起往事,小王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感激的泪光。
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在小王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并逐渐生根发芽。在医院陪护父亲期间和在无偿献血时,小王均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患者的生命,随后他便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别人帮助了我,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别人。”小王坚定地说。
时光流转,六年的等待终于迎来回响。4月1日,肇庆市红十字会的一通电话,让小王激动不已,“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相合,他难掩内心的喜悦。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位“无辣不欢”的湖南汉子开启了一场自我“修行”。他主动告别了心爱的湘菜,一日三餐变得清淡而规律;生活作息也被严格调整,“除了值班,我都逼着自己12点前入睡。”小王笑着说。他像对待军事训练一样,一丝不苟地遵循着每一条捐献指引,只为能以最好的身体状态为另一个生命“加油”。
“希望对方能早日康复,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小王的话语中,满是坚定与温柔。采集室内,小王等采血针从手臂拔出来几分钟后,从采集床上稳稳地坐了起来,略微腼腆地说:“其实没什么不舒服的,就跟平时抽血验血差不多,真的很开心,我终于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社会了。”
两次跨越见本色:从三尺栏杆到百里征途的使命坚守
事实上,这并非小王第一次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2024年10月,休假返乡的小王看到路边一位老人瘫倒在地,他迅速停车,一个箭步越过护栏冲向老人。“现场已有一位中年男子在施救,但我发现他的手法不正确。” 凭借在部队学到的专业急救知识,小王立即对老人实施心肺复苏,经过不懈努力,老人终于恢复了呼吸。在救护车到来前,小王始终守护在老人身边,直到将老人安全交接才默默离开。
去年国庆,他和战友外出时,遇到一起车祸,一名搭载着孩子的女子驾驶摩托车在斑马线不慎撞倒一名男子,致两名大人倒地不起。小王和战友上前将倒地的两人转移到安全地方,成功避免了二次事故的发生。
从湖南老家到驻训地肇庆,从急救现场到捐献病房,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橄榄绿对军民鱼水情的诠释。这份跨越地域与血缘的善意传递,正在书写新时代军民关系的温暖篇章。“人民军队为人民,不仅在战场,更在群众需要的每个瞬间。”小王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肇庆市红十字会 张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