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9月26日聚焦——北京外国语大学:边疆行万里,思政育新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风吹黄河浪不绝,草漫平原隐人。2025年8月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边疆周边万里行”中蒙边境实践团的师生,以脚步为尺,在国门一线聆听文明交流的脉动,感知开放发展的时代温度。在中蒙最大货运公路口岸、重要能源通道——甘其毛都口岸,同学们亲身感受我国向北开放前沿的勃勃生机;步入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同学们凝视馆中的古渠示意图、治水工具,体悟一代代劳动人民历尽艰险,兴修水利的治水历史与决心……
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聚焦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自2022年起策划实施“中国边疆周边万里行”项目。项目依托学校多语种、国际化优势,组织师生团队深入我国边疆地区及周边邻国,开展为期10-15天的实践调研,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形式、多元的对话层次、较强的科研导向,引导师生深度体验、深度交流、深度思考,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融通“两个课堂”,在行走中深化国情认知
“中国边疆周边万里行”不是传统意义的游学项目,而是一堂融国情教育、专业实践、思政引领于一体的“行走的思政课”。项目聚焦陆路周边中外交往,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内容,开展课题设计和实地调研。在带队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深入国内9个陆地边疆省、自治区以及11个陆路邻国,他们不仅走进口岸、重要界碑,也深入乡村、跨国企业一线,通过实地调研、调查访谈等民间外交渠道,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疆周边。
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清水镇的“民族团结进步村”——司莫拉村,同学们见证佤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在哈萨克斯坦,实践团探访了中资企业,见证了企业在两国经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与两国文化交流的实例,深刻认识到青年在全球文明倡议下的责任担当。这种“国内+国外”的实践模式,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场域,有效助力同学们构建起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认知框架,在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中外民众民心相通。
此外,项目由学术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共同带队,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投身边境边疆、区域国别问题研究,推动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又探索海外思政育人新模式,丰富了在海外开展思政引领工作的经验。
突出多元交叉,以专业实践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边疆周边万里行”项目依托北外的国际化资源平台,鼓励经济、法律、传播等专业学生及国际学生参与,组建起跨学科、跨院校、跨国籍的多元化实践团队,充分展现学术研究深度与广度。
项目的实践形式多元,通过田野调查、学术交流、国别研究、管理实践、志愿服务、语言锻炼等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项目的实践领域多元,对话层次丰富。参与实践的同学们有机会深入海外各国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高校、智库及跨国公司等一线单位,既能与政要、专家、精英交流,也深入基层与普通民众对话。实践团队以边境口岸、边境乡镇、跨境企业、边民互市、重要界碑等为重点开展路线设计,深入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开展深度调研,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已发表11篇论文、撰写3份咨政报告、促成12项国际合作。同时,学校建成12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切实提升了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能力。
强化思政浸润,擦亮新时代青年精神底色
强化思政引领。以往海外研学、海外实习实践活动较少关注对学生的思政引领,“中国边疆周边万里行”项目探索“大思政课”创新模式,强化在海外环境中对学生的思政引领,同时也为学生从事外事外交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拓展思政场域。边疆周边实习实践将思政场域由国内拓展到国外,强调在国内、国外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行前、行中、行后不同环节都注重对学生的思政引领。
丰富思政内容。现有“大思政课”多聚焦于国内思政资源的挖掘,边疆周边资源将在区域国别研究和外事外交领域,进一步拓展丰富已有的思政元素及内涵。
2023至2025年项目实施期间,学校共派出49支团队赴国外调研,5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有17支团队前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缅甸、老挝、越南、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我国周边国家,围绕产业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实地考察、采访座谈,收获了丰硕成果。同时,也有数十支国内实践团前往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进行调研,师生们亲身感知边疆现状,深刻感悟时代发展。
展望未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将持续深化“中国边疆周边万里行”项目内涵,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拓展实践边界。学校将不断强化特色人才培养与国别区域研究,着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切实服务国家国际话语权提升。(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陈海燕、刘霞、李佳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