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十年前,你们教会我’志愿者’三个字的写法,今天我终于能落下最重的一笔——用骨髓里的温度,续写另一个生命的篇章。无论身在何处,这颗被你们点燃的火种,永远为需要的人燃烧。”
这段对公益领路人致谢感言的发声者,正是全国第20567例、福建省第528例、漳州市第27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翁先生。7月中旬,他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用流淌在血脉中的善意,为一个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燃了重生的希望。
十年公益路,夫妻同愿奋斗一线
翁先生的公益之路始于大学时期。2013年,他进入闽南师范大学学习,同年9月加入校红十字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在担任队长期间,他带领团队连续多年组织千人大型无偿献血活动,献血量从2013年的28万毫升攀升至2016年的34万毫升。毕业后,翁先生并未停下公益的脚步。2017年,他加入漳州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宣传志愿服务队,继续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深知,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拯救生命、传递希望的伟大事业。2017年12月31日,在时任漳州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谢小琼的感召下,翁先生郑重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他的妻子董晓颖比他还早一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我们因红会结缘,也因共同的信念相守。”这对“志愿夫妻”的身影,常年活跃在漳州中山公园献血点、校园防艾宣传等公益一线。
百万分之一的召唤,义无反顾的生命奔赴
2025年5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生活——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我曾以为这份善意只是埋进土壤的种子,从未想过它会真实牵连起一个生命的曙光。”随后的日子里,他开启了“双线作战”模式:一边严谨配合高分辨检测和全面体检,一边将每一次工作洽谈变为公益宣讲场。每次分享时,他目光灼灼:“如今临近捐献,这份激动却丝毫不减,越发感受到生命共振的回响。”
善意的托举:从个人选择到团队共行
翁先生的义举背后,是强大的“精神后援团”:妻子作为资深志愿者,不仅在精神上给予他极大的支持,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提供帮助。
公司投资人与合伙人不仅未谈“工作延误”或“业务分担”,反而默契承接其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团队价值观:“人品正永远优先于专业能力强,对家庭朋友的扶持永远优于个人的物质财富积累”。翁先生感慨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捐献,而是一群心怀善念的伙伴对初心的集体奔赴。”
茶余咖后公司的投资人还表示将以翁先生此次捐献为原点,今后每售一杯咖啡即捐出一笔款项,用于帮助血液病患者,让用户接力爱心延续公益。
为公益发声:“举手之劳”种下光
“自从得知配型成功,那份牵挂便烙在心里。希望捐献顺利,希望受捐者早日康复。”采集前夕,翁先生写下了对远方患者的祝福:“加油!大家都在悄悄为你努力——所以,请务必赢下这场生命赛跑!”
“对于造干捐献的工作,从前做,现在做,以后也会做。”翁先生自勉,也向公众发出呼吁:“入库只需微小血样,但当它在某天被唤醒,成为百万分之一的重生希望时,你会庆幸曾举手之劳种下过光。那一刻,你就是某个人的全世界。”(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 丁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