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中旬,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驻京部队某医院细胞采集室,25岁的博士生小陈和26岁的快递员小潘同时抵达,为两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学霸”的爱心传承:从实验室到捐献床这位
2000年元旦出生的福建姑娘,似乎总在人生的关键节点留下印记: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本科到直博、在读期间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和社团社长、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未来学者奖学金……而今天,她的人生履历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市第75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两年前,小陈的男朋友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那时,她亲眼见证了捐献的全过程。“看着他躺在采集床上的样子,我突然明白,科学知识可以解释生命的奥秘,但唯有行动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在男朋友的影响下,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4月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由于男友的经历,她对捐献流程十分了解,也清楚这对身体并无损害。在获得父母支持后,她很快完成了高分辨筛查和体检。“妈妈只说了一句‘能帮助别人是很好的’,但我知道她其实很担心,这几天一直在问我有没有不舒服。”
采集室的时钟指向上午十点,阳光正好洒在小陈的采集床上。当被问及想对受捐者说什么时,她思考了片刻:“希望你康复后,能去看一次山间的日出——那是生命最蓬勃的样子。也请一定要好好爱护自己,因为你身上流着两个人的血。”
“快递小哥”的疾速奔赴:从快递车到采集室
另一张采集床上躺着的是比小陈大一岁的小潘。2024年2月,在一次例行献血时,他看到宣传海报上“拯救生命”几个大字,便毫不犹豫地留下了血样。
今年3月,正在派件的小潘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初配型成功的电话。“当时我正抱着快件爬楼梯,差点把手机掉了。”回忆起那一刻,这个平时雷厉风行的小伙子突然有些腼腆,“第一反应是激动,然后才想到如果去捐献的话,工作怎么办。”快递站点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天从早7点忙到晚8点是常态。但在详细了解捐献流程后,他立即做出了决定:“送快递耽误几天可以补,救命的事耽误不得。”
小潘的决定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支持。站点主管不仅准了他带薪假,同事们也帮他分担片区工作。常年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工作,练就了小潘的好体力。他自豪地展示手机上的运动记录:“日均两万步起步,周末还去奥森跑十公里。”这种锻炼习惯恰好为捐献做了准备。护士夸他血管条件好时,他打趣道:“天天搬快递练出来的,这下派上大用场了。”
当被问及想对受捐者说什么时,这个总是笑呵呵的小伙子突然认真起来:“虽然我们没见过面,但我的血能流进你的身体,这就是缘分,希望你早日康复。”(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