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夏至已至,大爱未止。六月尾声,福建省又迎来了一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00后”医学生小陈奉献大爱。
小陈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早在小学时期就已埋下种子。当时,他观看了电影《生死速递》——那部讲述海峡两岸生命接力的真实故事,在心中刻下了“救命”的震撼印记。当他踏上医学征途,在福建医科大学深入研习血液病知识,并积极参与校红十字会活动时,这份敬意升华为行动。2022年3月在一次平常的献血过程中,他郑重签署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书,让那份童年震撼在现实中扎根。
2025年4月,接到初配相合的消息,小陈的第一反应是“开心且不可思议”——茫茫人海,竟有生命如此奇妙地与他相连。随着高分辨配型成功、体检顺利通过,最初的激动沉淀为一种沉静的使命感。“虽然还未奋战在临床一线,”小陈说,“但我的肩膀已感受到生命的重量。”这份重量,是医学生的天职所系,亦是年轻共产党员的赤诚担当。
为能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小陈主动调整了生活习惯,他深知,“这不仅是对等待移植的患者负责,也是对自身健康的珍视。”他的捐献决定得到了导师和朋友们的一致支持。母亲起初也有健康上的担忧,但经过小陈耐心的医学解释,疑虑很快转化为理解与坚定后盾。
6月底,他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全国第20423例、福建省第523例、福州市第154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采集当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育处主任、导师特地前往采集室看望慰问,高度赞扬他的爱心善举,科室同事以花敬礼,为他加油打气。
回顾这段历程,小陈深感科普任重道远。他坦言,一些非医学背景的亲友听闻捐献后流露的恐惧与不解,正源于对技术进步的认知缺席——许多人印象仍停留在早年痛苦的“骨穿”时代。“捐献造血干细胞远非想象中那般可怕,关键在于破除陈旧认知,让更多人了解其科学性与安全性。”他呼吁社会大众正确认识造血干细胞捐献,勇敢加入这一爱心事业。
对于那位未曾谋面的“髓”缘人,小陈为患者的勇敢坚韧和对未来的渴望心起波澜:“愿这些微小的细胞在您体内生根发芽,为您重铸健康防线,让您能重新拥抱美好生活,勇敢地去追逐那些曾被疾病阻碍的梦想!”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小陈的奉献精神并非一时之举。本科期间“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的荣誉,以及积极参与“三下乡”、义诊等实践,早已勾勒出他服务社会的清晰轨迹。“能够为学校、医院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能带给我充足的荣誉感和满足感,这是何等光荣的事情!”这一次,他以热血为墨,以干细胞为笔,在青春画卷上写下了更加动人的生命注脚。(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 丁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