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初,两位00后大学生用无私的善举,为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重获新生的希望。
法学青年的生命承诺——第750例捐献者小夏
大四学生法学生小夏安静地躺在采集室的采集床上,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他的脸上。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发出轻微的运转声。小夏神情平静,偶尔与身旁的医护人员交流几句,询问捐献的细节。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觉得能帮到别人,挺好的。”小夏微笑着说。他的声音很轻,却透着坚定。
小夏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始于2023年初。那时他在学校公众号上看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
2025年初的一个下午,正在图书馆准备毕业论文的小夏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与一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接到电话时,我正在查资料写论文。”他回忆道,“第一反应是高兴,因为真的有机会帮助别人了。”当被问及是否有过犹豫时,他坚定地摇头:“没有。我查过资料,知道捐献对身体没有实质性伤害,而且家人也很支持我。”
整个捐献过程持续了约4小时。小夏全程保持放松,偶尔和陪同的工作人员聊天。“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就觉得一切都值得。”采集结束后,当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他颁发荣誉证书时,他只是简单地说:“希望患者能早日康复,好好生活。”
理工男生的温柔坚守——第751例捐献者小旭
小夏旁边的采集床上是另外一名捐献者,20岁的小旭,他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本博连读生。
小旭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始于大一时的献血活动。“当时学校组织献血,我想着献血既能帮助别人,又不算难事,就去了。”他回忆道,“结果在献血现场看到了中华骨髓库的宣传摊位。”作为一名理科生,他对HLA配型并不陌生:“高中生物课就学过,配型成功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但当时的他想得很简单:“万一有一天能救人呢?”
2024年底的一个傍晚,小旭在去理发的路上接到了那个改变命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我当时特别激动!”他回忆道,“但马上又有点担心,不知道怎么跟爸妈说。”
这个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当他试探性地向母亲提起捐献时,母亲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激烈。“我妈立刻说‘不去不去,那会把你血液里的营养都抽走’。”小旭无奈地笑了笑,“我能理解她的担心,毕竟在父母眼里,孩子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为了说服父母,小旭搬出了高中生物课本,详细解释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原理。“我还拉上了我的好哥们,他是医学生,他妈妈是我们市医院的急诊科主任。”他说,“有专业人士的背书,爸妈终于放心了。”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变得柔和:“其实他们不是不支持我帮助别人,只是太爱我了。”
小旭说,自己很喜欢林俊杰的《裂缝中的阳光》。“我想用这首歌鼓励那位患者。”他说,“歌词里面有一句,‘等到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去年我爷爷去世时,我才真正明白生命的珍贵。如果我的造血干细胞能给别人一个重生的机会,为什么不呢?”
生命的接力,青年的担当
小夏和小旭的故事,只是众多年轻捐献者的缩影。他们的行动证明,当代年轻人不仅有理想,更有担当。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因奉献而美丽,青春因担当而闪光。愿更多人加入这场生命的接力,让希望延续,让爱传递。(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