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9月21日聚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践育人,让红旗在山谷中飘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全景
在广袤的野外实践中上思政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近年来,学校围绕“红旗在山谷中飘扬”这一品牌,把思政课堂搬出教室、搬进山河,让学生用脚步丈量国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逐渐走出一条独具地大特色的实践育人新路。
组织创新:把支部建在野外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踏着校歌《勘探队之歌》的旋律,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数百名教师和数千名学生组成300多支实践团,走向野外、走进基层。他们不仅带着地质锤、罗盘,还带着临时党团支部的旗帜,真正做到“师生走到哪,组织就建到哪,思政课就上到哪”。实践团的旗帜跨越山河,遍插全国30余个省级行政区。“行走的思政课”也在深入一线的过程中愈发深刻。
通过把党团组织建在野外,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调查研究、科学实践中,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也在身体力行中体会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思政教师随队指导,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历史遗迹、自然风物、文化设施,让理论变得可触、可感,让理想信念真正融入学生们的血脉。
精神传承:以山野为课堂,与前辈对话
依托周口店、北戴河等野外实践基地,地大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深度嵌入思政教育,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作为专业实践第一课,引导师生自觉弘扬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激发师生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群山是我师我是群山友》是地大打造的一堂特殊的校史思政课,课堂内容是曾经从这里走出的26位院士和大批劳模的真实故事。教材,就是山河本身。温家宝校友在周口店所作的《我的大学》讲座视频被重编为视频课程,引导师生向前辈榜样学习,培养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脚下是崎岖山路,心中是万里山河。地大的思政课,不仅练就真才实学,更锤炼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结合野外地质实践需要,学校开设了登山、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一系列特色体育课程。从中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中斩获金牌50余枚,陈李昊在珠峰大本营写下入党申请书,成为登顶珠峰年龄最小的在校大学生,并获评“大学生年度人物”。
科研报国: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科研实践始终紧扣“国家需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学校充分发挥地质科研的传统优势,师生们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奔赴山东、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矿产资源大省,深入一线破解真问题,为筑牢战略性矿产资源“压舱石”提出地大方案。
同时,学校紧跟科技前沿,不断开拓深地、深海、深空、深时和极地等新的疆域——在松辽盆地探索深地钻探新突破,在海南研究院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参与嫦娥六号任务共筑探月里程碑,依托“深时数字地球”计划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南极开展冰下探测推动极地认知与保护。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地大师生的行动自觉。他们风餐露露、奋勇争先,克服高原、雪域、荒野等极端环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些一线科研实践不仅产出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也涌现出3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位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得者以及多篇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展现出地大人在国家战略需求中的使命担当与创新活力。
扎根人民: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
十二年来,“爱心天使”支教团百余名成员接力奔赴新疆,以教育点亮边疆未来,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发展;连续八载,化隆扶贫实践团百余师生深入青海乡村,不仅通过教育帮扶助力孩子成长,更打造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四星级地质文化村,激活一方文旅;创新一线,学生尤杰带领团队攻克太阳能跨季储热技术,以最高95%的太阳能光热转化效率和零碳突破,为绿色转型注入新质生产力,荣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季军,并作为学生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这些身影,共同绘就地大学子情系家国、服务人民的壮阔画卷。
丰富的经历不仅锤炼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学校将社会实践优秀案例纳入就业助推工程,树立扎根基层的优秀榜样,每年鼓励近20%的签约毕业生主动投身西部基层就业岗位。他们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化为坚定步履,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山河壮阔,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红旗在山谷中飘扬”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理念:真正的教育发生于理论与实践交融之处,真正的思政孕育于党和人民需要的一线。思政课可以很“宏大”,承载山河社稷;也可以很“具体”,落实于一次钻探、一堂支教、一个方案上。在这条“行走”的路上,红旗始终飘扬,信仰永远滚烫。(作者:周子健 雷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