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点击查看专题)。9月20日聚焦——中国传媒大学:从“做”到“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中国传媒大学校园景观
日前,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组织劳动教育实践团师生奔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开启跨越千里的劳动教育实践,把思政课从教室搬到“传旗四场”上。
扎根土地
在察尔森镇农场,同学们亲历水稻育苗、旱田作物种植全过程,感受绿色农业发展的现实图景。从翻地到播种,同学们完成水稻、马铃薯、玉米作物种植工作,有同学感慨道:“原来种玉米和土豆这么不容易。”这场春播,不仅是一次农业技能的沉浸式学习,更是一堂敬重土地、尊重劳动的生命教育思政课。在春意盎然的田野上,用双手将“知农、懂农、爱农”的情感深植心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思政教育,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触摸农耕文化的厚重脉搏。
踏入乌兰毛都苏木特润奶制品合作社,同学们动手制作风味醇厚的奶豆腐、酸甜可口的奶皮子,亲历传统发酵技艺和现代食品科学的融合。从熬煮奶茶到投喂小羊,从手工塑形到包装成品,新鲜牛奶在手中变成香浓的奶食品,劳动创造美味的神奇魔力令人惊叹。师生将自身专业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探寻声音背后的劳动场景与生态意义,解码游牧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
有着多年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护林员带领同学们开启巡山之旅,系统介绍森林资源分布、典型树种生态特征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巡山途中,同学们克服山路崎岖,协助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日常巡护工作。在传旗林场,中传师生与传旗林场护林员、察尔森中学学生共同挥锹植树,共植北疆“传旗林”,架起校地连心桥。
在兴安伊利工厂,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伊利乳品的全链路生产包装,在自动化的无菌包装车间里,大家见证了“每一瓶好奶诞生”的过程,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对食品工业的赋能价值。在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同学们沉浸体验非遗技艺,精选优质木材雕琢传统吉祥纹样,穿针引线缝制皮具配饰,在榫卯拼接与刀刻雕琢中,感知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匠心。当皮革的温润质感与木纹的自然肌理在指尖交融,民族文化基因透过器物焕发新生。从机械臂精准操控的现代工厂到手作温度流淌的传统工坊,同学们在双重场景中体悟“工以载道”的深层内涵。
专业融合实践
这堂“大思政课”的意义,远不止于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它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在科右前旗,中传学子发挥专业所长,围绕声音采集、文创设计、语言传播、非遗传承、电商推广、乡村教育等维度开展深度实践,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广告与品牌学院的同学依托内蒙古文化,设计产出察尔森数字文创IP,研发智能文创产品。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同学分组前往“传旗四场”,在劳动项目中用专业录音设备采集自然声景与劳动场景音效,建立草原声景数据库。
劳动教育+
聚焦劳动育人,赋能成长。中国传媒大学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育人行动,既为地方发展注入传媒智慧,也锤炼着青年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劳动育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精心构建“3+4+X”课程矩阵。“3大基础模块”“4大实践项目”“X个创新工坊”,以“劳动教育+”模式产出多样化成果,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优质的实践资源,学校匠心打造了“牧歌学堂”,将田间地头、工场农场转化为沉浸式第二课堂,实现高校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和同向发展。
当创新精神遇见草原沃土,当工匠精神融入文化传承,校地共建正孕育着新时代传媒人的成长密码。(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